书法大作改为什么?

邬树熙邬树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例子是挺典型的,但是我想补充一些东西。 首先说结果,这幅字“丑”吗?我觉得挺好看的啊! 但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看”,又是什么呢? 我们平常在街上看到的招牌和广告,通常都写的歪歪扭扭,非常难看,但是我们却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因为这是为了便于辨认而做的牺牲——它最重要的属性是识别性而不是美观。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位先生的字就显得有点“另类”——太“美”了。 所以人们就觉得不和谐。(所以我认为,题主说的“大众认可度”也是要分场合来看待的)

其次再说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审美取向不同” 这点前面已经提及过,不多说了;

2.“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这就是比较有趣的地方了。从字面上看好像没什么毛病,但是却有极大的误导性。其实大多数人的学习过程都可以归纳为这四个阶段:临摹、背帖、临帖、创作。在这四个阶段中,除了创作阶段以外,其他三个阶段都是在模仿的过程当中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只有到了最后的创作阶段,你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然而在这个案例之中,老师让这位同学“别创新”,实际上就是在把他的学生往临摹和背帖的道路上引。而一旦形成了习惯,那就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书成如不大似某家,便不是读书翰墨人”的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爱好者们。

3.“求同心理导致的权威性效应” 其实这一点跟上面一点一样有着极强的误导性。试想一下,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你第一感觉是这个美女好漂亮然后你问朋友她是谁。可是等你再一看时,发现那个美女长得很一般甚至可以说有点丑,那么你会怎么想呢? ——你会觉得自己看错了或者刚才没有认真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都有一个从众倾向——也就是追求与周围人思想的一致性。当看到其他人都在夸一个东西好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所看到的那个东西真的是一个好东西。

4.“信息不对称下的信息获取困难” 我认为这其实是对前三个原因的解释。比如说,如果我们知道“大师们都喜欢这样书写/创作”,那么我们自然也会喜欢这种写法。同样,如果老师可以拿出一些名家作品,然后告诉学生:这些作品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大家都认为它们写的不错,所以你也要写成这样才行。这样的话,学生自然不会再有意见了。

庄至阳庄至阳优质答主

本人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只能以一名爱好者的角度来谈谈想法 题主的字写得很好,看得出有基础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无意看见一个同学的字很好看(因为之前对这方面没兴趣,也没有关注过)

就问他是怎么练得,他说他并没有专门练习过,只是平时写字比较认真而已;然后我说我可以向他请教一下,他就很谦虚的给我写了一篇《沁园春·雪》………虽然后来他的字体没有变成这样的 但不得不说他的这种态度真的很值得我学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