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滑烧朱泥和中国紫砂区别?

阴琬曼阴琬曼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说区别 常滑烧是一种传统日本陶瓷工艺,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1200度之间;而紫砂壶的烧制温度一般是在1200-1300℃左右! 所以从烧制温度来看,常滑烧和紫砂壶都属于“高温陶器”(相对于低温瓷来说)。 但由于原料、工艺的不同,二者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表现出的性能也有不同之处。 有专家根据紫砂的化学成分将其划分为四类: A类为含铁量高(大于4%),透水性好的粉砂质黏土颗粒组成; B类为含铁量适中((2.5~4%)),粒径细且均匀的粉尘状矿物集合体; C类为含铁量低(小于2.5%),由硬脆性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石英颗粒及少量粘土; D类为不含铁质或含铁极低的硅酸盐矿物。 这四种类型的紫砂原矿中,目前市面上使用最广的是B类的紫砂。因为其内含的铁物质呈氧化状态,在制作成壶后不会出现“铁锈色”,同时这种类型的紫砂透气性好,烧结成型较易,颜色丰富淡雅,适合造型设计。 而A类和C类的紫砂,由于含有较高的可溶性铁质,在冲泡茶水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茶汤变红”的现象,被茶友视为不及B类的紫砂,价格也比较便宜。但这两类的紫砂具有较好的透气性,也是制作紫砂壶的优质材料。

而D类的紫砂由于含铁量极低甚至不含铁,是典型的“无铁紫砂”,通常作为雕塑用材,比较少见。 除了以上四种基本的类型外,有些学者还发现了其他特殊类型的紫砂,如:微晶质紫砂、结晶紫砂等。这些特殊的紫砂可能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质,但在制茶和日常的使用功能上与前面四类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那么回到问题,为什么同样都是高温陶器,常滑烧的瓷器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泽?这是由其中所含的矿物质不同的原因导致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青瓷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为原料制成的,因此具有明显的“青灰色调”,而白瓷则是以含铁量低的矿物为原料,表现出纯白的特色… 同理,紫砂壶的颜色则取决于其中的含铁矿物。如果含有一定的锰,则会显现出乌黑的色泽;若含有的锰较低,则表现出深紫色的效果;而如果含有的锰非常低,则会呈现棕黄色……

至于常滑烧,由于其是传统的日本陶瓷工艺,采用的原料和烧制技术与我们有所不同,很难确定它到底采用哪种颜色的土壤作为原材料,从而表现为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 说完区别,再来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常滑烧和紫砂壶的关系,就相当于“陶瓷界”的“钻石”和“黄金”,两者的价值都很尊贵! 因为不论是常滑烧还是紫砂壶,都是依托自然界的泥土通过人工烧制而成,所以其本身是有机化合物。只不过经过高温烧制之后,有机分子被烧失,剩下的只有无机晶体。

当然,这里的烧制温度并不是很高,远低于真正的冶炼温度。 虽然常滑烧和紫砂壶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崇拜,把它们置于“陶瓷神坛”之上,而应该理性对待,科学鉴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