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怎么样?

沃怡可沃怡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8年暑假,我由沪至平。考入该校哲学系。当时校址设在旧皇城内午门里,系清廷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朝贺之处。平面呈“凹”字形,左右有对称的配楼。正中有大门,四周有高耸的雉堞。整个建筑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学校就搬走了。(《我的大学生活》) 20世纪60年代,我曾陪外宾参观未名湖和燕园。他们问这地方以前叫什么。我解释说,这是北京大学,前身是民国十二年创办的北大三院。外宾一脸疑惑,说没有听说过这所学校。我说,它是一个私立学校,比北京大学历史还早。外宾更加好奇了,问是否是一所教会学校。我再解释清楚,这是一所中国人办的私立大学。外宾惊讶地说,这么古老的一所学校,居然能够存在下去?!

我在北大期间,北大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我在二区36号宿舍也参与过游行。不过,与后来的学生相比,我们那批人的热情已经相当淡了。我读本科时,只经历过一次学潮——那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我在北大待了十年。从1948年到1958年。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当然很深。但平心而论,北大也有很多问题。例如教学制度僵化、管理手段落后等等。

总之,北大是一个需要人耐心培育的地方。1952年以后,国家财政对北大的投入大幅度下降。校长邓广铭先生曾对校工会副主席说,如果教育部再不给钱,我们就得去借粮了!(《忆北大》) 至于中国大学,它的历史比北大还要久。但是,1950年以后,由于政府不再给予资助,学校入不敷出,只能四处借钱度日。校长叶圣陶曾在日记中痛苦地写道:“穷到这样的程度,真不知如何是好!”“学校全部收入不够开支的四分之一。”(《叶圣陶全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