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三斤六两的元宝吗?

元是宁元是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有三斤六两的元宝吗?”这是《半支薄荷烟》一书作者柴春芽为寻找祖上传下来的“元宝”,在北京寻找专家咨询时所提的问题。她说的“元宝”,又称银块,是清朝和民国初期流通的银质圆形块状硬币,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为“财富”或“价值”。但实际上,它另有含义。

民国的元宝实际上指银元。早在清末民初,洋货冲击国产铜元市场,人们就用银元来兑换铜元,铜元上的字一般念成“袁头”,所以人们就把这种新兑换的银圆称为“银元”。

之所以不用银锭,是因为银锭有各种形状和重量,银元统一价值,有专门的钱币图案,易识别易流通。而乾隆时期,中国银矿主要分布在西南一带,矿源少,原料难,所以铸币成本很高,且制作精美。其实乾隆皇帝还下旨铸造过一种小型银锞子,作为民间婚丧喜事等场合的贺礼,因为形状像元宝,也叫“乾隆元宝”。但此“元宝”非彼“元宝”,因为其价值只相当于如今的十几元人民币。所以乾隆元宝不为收藏家所看重,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大多也是清代银锞子,其中以慈禧万寿纪念币最为出名。

到了清末民初,机制银币开始出现,银圆上开始有边框有图案,但银圆的中心仍为圆鼓状,代表价值。此时的银圆与铜钱并行,但银圆的价值更高。从军费方面考虑,清代最后十几年和民国每年制造的钱币数量都以千万计,但铸造银元数量不多,直到1916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下令续铸银元。其成色为90%,重量为七钱二分,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袁世凯像壹圆银币。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也都曾铸造过自己的银元。

因为金银价格涨落波动非常大,所以银圆的价值也不断变化。从近代中国历史来说,它在价值上来看是充当过多种角色的: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中国主要流通货币,在通货膨胀发生时,银圆就象征性地起过货币价值;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币制改革,停止银圆币制,开始发行法币;后来抗日起见艰难,又恢复银本位制;美国艾维伦决议案禁止金银出口,使旧金币和银圆贬值。当时军费开支动辄以千万计,政府遂大量铸造银元。之后,国、共两党各统治时期都曾铸造过银元。

至于“三两六”的说法是因清朝末年币制混乱,中央政府为了整顿金融而颁布的《银元条例》规定:一圆银币重七钱二分,十枚重库平三钱六分。《银元条例》实施以后,七钱二分制的银币就成了标准币,其他币值都可以用七钱二分再换算出来。不过人们习惯把银两折算成银圆,所以就有三五六、三五七、三五八之说,相当于现在说的三块六、三块七、三块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