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双喜瓶的底什么样?

裘过裘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双喜瓶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福无双至今日至,喜不虚来今夕来”,双喜瓶的两条喜带缠裹紧密,对称均匀,寓意“双喜临门”,或称之为“福双双”。双喜瓶口一般呈花瓣形,颈部细长,有的还刻有龙、凤、鹊等喜庆图案,有吉利祥和之意。宋代瓷器上的“喜相逢”、“福从福”、“双竹”、“宝相爱”、“巧喜佳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从明代开始,民间对双喜瓶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成为人们婚嫁时的必备之品。北京人结婚时要摔“喜破碗”,打碎的喜碗要让接新娘的姑娘捡起来,叫“拣喜”,将喜碗碎片攒起来,重新镶好,新婚第二天,新人起程去夫家时,带回去以备日常使用,这叫“带喜”,带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美好夙愿。镶好了的喜碗,要供在佛堂的桌上,让合家大小,特别是新婚夫妇,每天早晚各叩头一个,以示喜庆,此俗称为“奠喜鹊”或“上喜喜鹊”。“喜上眉梢”、“双喜临门”、“鹤报平安”、“白头偕老”、“吉庆有余”等,都是古时双喜瓶上的常用题材。

到了清代,双喜瓶已非常流行。1954年,故宫博物院曾从天津古玩公司收购了一套清代双喜瓷瓶,一对圆形双喜瓶,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这绝对的一对双喜瓶,形制、釉色、纹饰完全一样,只是其一书“大喜”,另一书“双喜”。

近代,有从日本输入的双喜瓷瓶。1957年,故宫博物院又从天津古玩公司收购了一套日本制造的“喜相逢”双喜瓶,一对圆形双喜瓶,书“光绪喜逢丁丑年制”篆书款。但从内容上来看,则是清代之物。有从景德镇定制的双喜瓷瓶。其中,有一件白瓷喜相逢,撇口,长颈,折肩,腹渐收,胫部外撇,近足处有一圈弦纹,底书“大清光绪年制”篆书款。另一件青花双喜瓶,直口,圈足,底书“大清同治年制”篆书款。

另外还有在喜瓶上装饰文字的,如“春喜”、“秋喜”、“长命富贵喜”、“白头偕老喜”等。更有在喜瓶上装饰吉祥图的,如在白描纸上贴菊花、莲花、凤凰、竹蝠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