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釉特点是什么?

苑玲琳苑玲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初红釉制品数量骤减,仅景德镇御窑厂尚能烧造。康熙早期的霁红(即鲜红),器形有盘、碗等,多数作为祭器,另有少量的瓶等陈设瓷。此时的霁红釉色已失去铜红釉鲜艳的效果,釉色暗红,犹如刮铁后的钢斑,釉面暗沉,或出现大片开片,造型不够规整,胎体较薄,所出瓶、尊类器足内有“成化年制”、“宣德年制”的楷书或篆书刻款。这种款字是后刻的赝款,识别时应加留意。中期民窑中出现一种白地酱红彩描金器物,其口沿与足端,多施豆青或苹果绿釉,外底多无釉。器物造型有桶式杯、盘、烛台、笔筒等,装饰的图案以山水、仕女为多。中期至晚期,又出现以黑彩或金彩题写诗句装饰的酱红地器物。酱红地黑彩装饰的器物,以康熙晚期为佳。

釉里红器,这时已能烧出像早期那样色调纯正的铜红釉。初期的釉里红呈色深红,浓艳明亮,器物以花口折沿盘及敞口盘为多,盘内五爪龙纹清晰,有大片褐色釉斑。中期在白瓷的釉面上直接用红釉、黄釉或绿釉绘出各种图案,再施透明釉高温烧成。图案有梅花、竹纹和朵花纹等。此时釉里红呈色鲜艳稳定。晚期釉里红呈色较淡。

豇豆红,是康熙中期创造的一种以红釉为主,兼有绿色的高温变色釉。此时的豇豆红是用吹釉法施釉的,多为薄胎小件器物,有菊瓣瓶、柳叶瓶、太白瓶、印盒和水丞等,有的外璧还有阴线刻花装饰。器物通体施釉不均匀,口沿处呈淡绿色(俗称“美人脸”或“娃娃脸”);器里和底足处多露砂底,并有少许的绿色苔点,俗称“杨梅底”这种豇豆红器物的烧造数量不多,属珍贵品种。清末民初,仿品极多,但是色调浅淡漂浮,色调不纯正,“美人脸”和“杨梅底”色调都不自然。同时,伪品多为厚胎,器内施满釉,“厂”字款识不清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