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是书法家吗?
《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六有王之涣的传,说他是太原人,“少豪侠,矜夸有色”。后来他悔悟了,就专心读书去考进士,终于中了第4名(《旧唐书·文艺下》)。他当官也不久;天宝元年(742)授浚仪尉,五年卒于官(见《新唐书·艺文志》及朱熹《楚辞辨证》引王应麟语)。 从这些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称为他的专长或兴趣,但他却有一项特殊的才能——写诗。这也许和他那豪侠的性格有关吧! 至于书法、绘画等艺术方面,则不属他的专长了。不过,他倒是颇能欣赏这方面的东西的。
大历中,李端在长安时,常常请诗人一起到画家的家里去作诗,看谁的最像画上的人。别人都在尽力摹拟原画,只有王之涣独挥毫题一绝云: “丹青不明色有馀,当年寄情君已知。 沙苑春深玉骢倦,何时一向青山下?”(《唐诗纪事》十九) 这首诗写得十分出色,不仅与所画的景色极为神似,而且写出了画面上本来没有而只应该有的意味来——“丹青不明”,正是用不着着色的地方,偏偏着了色;所以显得“有余”——这是作者对于画家匠心独运的高超技巧的一种赞赏。“当年寄情君已知”,说明画中人的心情,也就是这位画家的苦心孤诣都被这位鉴赏家给体会出来了。这样就把王之焕自己的性情也流露了出来,真是“知音”难得啊!最后的一句更是耐人寻味:骑着一匹青骢马,在山间的小路上慢慢地走着……这正是他在平时经常做的事情呀!这种情景和那种山青水绿、白云飘动的景色结合在一起,多么美呵! 王之涣的这种善于观察的才力,从另一件事也可以看出来;那就是他看见人家墙壁上有字,知道一定是裴迪写的,便说:“此李白书”(《唐诗纪事》十五)。这件事还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八《横吹曲辞·王昭君歌》解题引《唐诗记事》的记载。可见这件事是相当可靠的。 在唐人看来,凡是善于品评书画者,其鉴定的眼光也是很高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说:“昔公为太仆寺丞……”,注引《唐书·舞蹈志》就说:“杜甫于开元五载为工部员外郎兼着正字,故谓之杜工部。”由此可见杜甫当时也的确是在负责审订文字工作的。既然如此,那么王之涣以他的鉴赏家身份来判断李白的书法,难道还会差么?
优质答主
我写过一篇关于王之涣的书法,但是内容比较散乱、不成体系,而且有些字还缺损了,现在贴出来重新校对下。 个人认为他应该是唐朝的,但他是以诗人为主。他的书风主要是学颜真卿和柳公权,还有一部分赵孟頫的风格。 我之前看过一个网友写的《凉州词》,风格就是典型的柳体(当然也夹杂着其他字体),这个帖网上有流传很广:http://www.hanyuwenxue.com/2013-8/604_89.html 这个帖子对王的诗写得比较好,应该说是中肯的评价吧。
至于题主的问题嘛……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可能有点夸大其辞!首先说“诗仙”李白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过我觉得王维应该比李白更胜一筹。至于王之涣嘛……就我个人而言不是很喜欢他的作品,但他的诗歌水平是很高的,这点毋庸置疑,尤其是他的五绝很有韵味也很美。
王之涣是初唐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只传留下来六首五言绝句,外加一阕字数只有26个字的词《凉州词》。
然而,就是王之涣的这仅存的六首诗作及《凉州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及《芙蓉楼送辛渐》等诗作被后人广为传诵,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名句,脍炙人口,至今仍为大家广泛称誉。
王之涣的诗作之所以在当时及后世文学史上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主要在于其诗作的文笔清丽,意蕴畅达,情调悠扬,韵律和谐,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他能用凝炼而平白的语言,寥寥数语,准确、生动地概括出边远关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深刻地揭示出那些身处荒凉边塞孤城而久戍归家无期的士卒那种孤寂、郁闷和思乡的情结,以及对驻守疆关将士的同情等等。
像王之涣这样的文学家,其书法水平当然不会太差,否则也出不了那几首流传千古的诗文来,只是由于诗人和书法家本来就是两种职业,王之涣是以文学家闻名于世,而不是以书法家出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