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旧字怎么样写?
谢邀,我谈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说点题外话,题主的描述很专业,但也很局限,我想说的是,很多专业的表述都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都充分展开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现代书学里的“帖派”、“北派”“南派”等概念是建立在王羲之和颜真卿及其以后的众多书法家及其作品已经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王羲之和颜真卿,这些概念就都没法提了——因为连对象都没有。这是要说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古代的书论和书法作品都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只是空谈;脱离了的理论也就失去了其价值。所以我们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看,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极端。
再说回题目的问题来,题主提出了两个要点 一.为什么二王以后书法没有了发展 二。如何评价明清书法家的成就 为什么二王以后没有大的发展了?这个问题其实是古代就已经出现的争论之一。北宋的米芾就说过了,唐太宗说二王一统天下之后艺术的发展就停滞不前了,这个观点就很值得思考。宋人继承了这一说法,他们批评唐人过于追求技法,而忘了艺术本身的意义所在。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到了元明时期,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见。但是清代的碑学运动又否定了这个传统看法(还有另外两种不同的观点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他们认为唐人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远大于两汉,甚至超过了魏晋——当然这里面也有时代的影响在里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明清的书法家们会推崇秦汉隶书,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最高的境界,而他们的前辈在推崇二王的时候其实是有误区的。
那问题来了,既然清朝的书法家们都这么说了,是不是他们就能超越了二王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清代的书法家并没有完全脱离前人的窠臼,从清中期开始,碑学逐渐兴盛起来,但是他们所推崇的不是汉代的隶书和篆书,而是北魏刻石,也就是说他们仍然是在晋唐的传统里面打转转,他们并没有超越前人,只不过是将目光投向了过去被忽视的角落而已。 所以总结来看就是,1。古人的言论不能盲目相信 2。抛开时代背景谈论艺术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再来说下如何判断一个时期的书法水平的高低吧 我个人觉得判断的标准其实就是看该时代的最高水平能不能超过前朝的水平。以我个人看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书法水平最高的一个朝代,宋代次之。然后明代比清初要好一些,清中晚期要比明末好一些……以此类推。
优质答主
这问题问得好,我也有同感,以前临的帖多,但总觉得有距离;后来也临过一些碑拓和古篆,可是又觉得没意思了;再后来开始用电脑录入作品,发现有些字的字形很丑,于是就试着写一下,结果竟然能写得比以前的字看上去好看些… 这些尝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字是“长”出来的!而不是你硬生生地“刻”出来、或者“挤”出来或“粘”出来的东西…… 于是我又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的那些字帖,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某碑中有个字某个笔画少一横,另一个字某些笔画却多了两笔)…于是我又在我的作品中一一纠正过来并加以调整(当然在练习时我也会把需要修改的字圈起来以便随时校正)…
最后我发现我的字越来越像古人写的那样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书法可以从旧字入手,当然学习硬笔书法也是一样的。
现在临帖的人大多是临一些刻在碑上的字,也就是碑刻碑帖字。由于经过了刻工的再创作,所以和毛笔原来的字有所不同。学习碑帖字也是可取的,但学习旧字和学习碑帖字一样,都能学到书法的精髓。
旧字虽然风化和残破,但残缺的本身是另一种完美,另一种天趣,不失为学书法的最佳首选。如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由褚遂良根据他看到的《兰亭序》临摹出来的,现在看到的唐摹《兰亭序》无论再像,毕竟和真迹还是有差距的。
旧字由于时间久远,风化后变得很残破,看似不完美,但其中蕴涵着一种天趣,这种天趣是现代人所不具有的。另外,由于旧字很少刻版,即使刻版,刻工大多是下层人,所刻出来的字大多能客观地保存原有字的真实水平,这对于学习者不致产生困惑:到底是学原作的好还是学刻的好的呢?
而且,旧字大多没有保存好,字中没有规律性的残破,不带有任何人为的雕琢痕迹,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现象。所以从中能学习到自然书写的技法。字之所以写不好就在于人为的因素太多,拘泥于形式,缺少自然本色。另外,许多旧字出自于劳动大众,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更没有经过书法理论的研习,写的完全出于一种自然本性,这更能让我们能领悟到书法的本质和精髓之妙道。
当然,如果旧字有题记最好,没有题记也行,只要知道是那个朝代的就行了,你可以在临摹时尽量把字写得那个时代的风格特点。
临摹旧字和临摹碑帖字的方法一样。
其实,学书法的字帖没有优劣之分,主要是学习者取法的高低和学习者的鉴赏水平。学习旧字是学书法的一个好途径和方法,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一定能从中悟出许多的奥妙,得到许多的乐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