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挂什么书法?
一、题词 毛泽东主席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题字。这些诗词和题字,或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或记录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或反映他的工作情况和活动方式,或抒发他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有的还反映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独创性的战略策略思想和政策主张等等。它们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者以及一切进步力量的斗争提供了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二、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它的基本特性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既是一种独立的修辞形式,又常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写作之中。 (1).楹联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据说当时有人在皇宫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以对偶的形式,描述了宫里人白天进贡、晚上进奉的生活状况,使皇帝看了极为不快,因此下令斩首。但当时正值春节,皇帝念其有艺,便决定饶恕不杀此人的性命,但是要他将此联修改后才能放之。此人将原句中的“白天”与“夜晚”改为“年尾”与“年头”,才逃过一劫。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2).宋代之后,人们对楹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整理一些著名的对联并结集出版。如明代的杨慎就曾经收集过《联语类编》一书。到了清代,人们便开始自己搜集整理各种名联大对,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和王永江的《楹语拾趣》等书。还有一些文人墨客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编写了一些关于楹联的趣闻轶事,如《对联话》、《历代名胜对联》等。
三、匾额 (一)什么是匾额 匾额俗称牌子,又称“门面”、“门楼”、“牌楼”、“斗拱”、“题匾”。古代建筑讲究装饰,除了墙壁门窗外,还要在建筑物的主要部位加上各种形式的装饰构件,用以雕绘图案,悬挂匾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建筑装饰”。 匾额一般悬于门楼的上方正中之处,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比如寺庙的门前没有门楼,只有一块横匾,这种匾额被称为“山门”;而一些宫殿的大殿前并没有门楼,只有一方匾额,这块匾额就是“殿宇”二字。 匾额作为门楼上的装饰物,其本身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标识作用。比如某处地方有一座山叫做“泰山”,那么这个地方的山口处的匾额就要用“东岳”来称呼了。不过,现在人们更多地将匾额视为一种纪念性标志。 一般来说,牌匾所写的文字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说明该建筑的用途和性质;二是表明建造者的身份和地位;三是颂扬主人的功德业绩;四是表达建造者和欣赏者的共同愿望。还有一类文字是用来表示建筑物的风格特色或者是装饰性字体的,如“吉祥如意”之类的吉祥语。
四、毛主席像 自1960年以来,“毛体”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流派,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从普通百姓到政界名人,都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情有独钟。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共有约34亿张的"毛体"作品,平均每两个人中就有一张以上;而在我国,则有近80万张的收藏品;此外还有许多私人藏品,这些数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 而这些作品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当中有农民、工人,也有知识分子、社会学者及国家领导人等。在这些作品中,既有书法大师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的精品之作,也有一些著名诗人的传世佳作甚至出自一些并不知名的小人物之手,但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遗产。可以说,"毛体"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乃至当今全世界最广泛流行的一种书画艺术形态之一。
五、书法作品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周代开始,书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发展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书法学,成为今天我们称之为艺术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书法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人所使用的汉字字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次是时代的变化也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是由于各时期的政治环境等因素使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出不一样的结果:总之,中国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局面,是因为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着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