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犀字怎么写?

连一连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犀”,写法上跟“犀”的异体“犀兕”一样,也是左右分开写的,只是左边的“牛字头”写得小一点而已——这从右边的“儿”可以看出来。 这种写法,《说文》没有收,说明不是小篆(秦代文字)写法,而《玉篇》《类篇》等类书有收录,可见是古体字的写法。

《玉篇·牛部》:“犀,息梨切。兽名也,似牛。出蜀中。左则红黑,右则青黄。”《类篇·牛部》同。 我在2016年发表的论文里引用过东汉崔瑗《草书势》里的说法来推测这种古体的写法: “或借题发兴,因意生变;或纵肆曲折,曲尽妙理。是以或伤于浅俗,或失于烦冗。然复乖乎敬慎,灭弃规矩。故斯艺博而不精,几不既微……至于梁、宋之徒,观夫悬针垂露之一迹,觑画虎摹雁之一微,而变化若怪,玄妙莫测……” 把这段话转译为现代汉语就是:

有的人根据某个题材创作作品,然后发挥想象去丰富和发展这个主题;或者是肆意挥洒,以追求尽善尽美;也有的人过分追求工细和规矩。这样虽然能够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容易丧失严肃认真的态度,忘记最基本的法则了。于是有的作品就流于浅显庸俗;还有的因为一味求速而导致繁琐累赘。更有甚者完全不去思考如何慎重地使用笔法,根本不理会基本的技法规则。因此整个艺术水平也就只有“博”“大”但缺乏“精”“深”,而且显得草率粗疏罢了;又因为没有了章法上的限制,所以这些作品的风格都是千奇百怪的,让人看不懂它们有什么道理可言....... 我论文里的结论是:“从这些叙述来看,崔瑗认为草书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博’与‘大’,同时他肯定草书具有‘变化’‘玄妙莫测’的特点。但是他却否定了那些‘浅俗’‘烦冗’的作品。这说明在他心目中应该存在着一种既能体现‘博’‘大’又能避免‘浅俗’‘烦冗’的创作规范。那么按照他的看法,所谓的‘敬慎’‘规矩’很可能就是一种约束创作风格的法度。而这种法度应该就是崔瑗所谓‘敬慎’和‘规矩’的内容。崔瑗所提倡的草书的‘规’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创作方法;二为表现技巧。前者即创作时要有所依据,后者则是用笔画来具体实现‘变化’‘玄妙’等效果的手段。”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崔瑗会主张把“牛”写作“厶”而不是“川”了——“厶”比“川”要宽得多,也就是说笔画多,这样可以更突出“变化”“玄妙”的特色呀!

不过呢,我觉得既然崔瑗都说了草书要“敬慎”,那他就不会主张这么“放浪形骸”的去写“牛”了。所以我感觉他大概还是主张“牛头”写成“厶”而不是“川”的——否则他就直接写“厶”去了嘛。 所以,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牛”的第一笔应该是“点”——这是很明显的,“厶”的第一笔就是这个点;第二笔就是“横折钩”了(也就是《玉篇》所说的“戈”) ——这就是“牛头”的下半部分。

弓天琰弓天琰优质答主

1.先看看这个字的结构,“人”要写得窄一些、矮一点儿;右边的“言”部则略宽一些并要高一些,“人”、“言”之间留出合适的间隔。 2.然后确定笔画,先写“竖钩”——从上到下竖直地书写,起笔稍重,落笔轻一点,注意不要过分倾斜,也不要过长,在两个竖向笔画的交点上稍作停顿。接着是“横折折撇”——斜着向下,到第二横与第一横的交叉点时拐一个大弯向上,然后再向下写出第三个横画,这样一笔写下来,中间部分比较连贯,而且整个字体也显得紧凑好看了些。 最后,补充一下,建议不要用硬笔去练习(比如钢笔和铅笔),因为硬笔的尖头容易让线条变细,而毛笔的线条变化更加丰富,也更适应这种笔法,能更好地表现这种字体的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