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松花形成原因?
“松花”的概念,在业内和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表述。广义上指翡翠原料表面或内部出现的绿颜色;狭义上将仅指翡翠原料内部的绿色。 本文中“松花”的概念是广义的,特指翡翠原料(原石或切开后的料子)表面或内部出现的一切绿色。这些绿色呈丝状、点状、块状等分布在翡翠的原生裂缝或原生斑点上。 这些绿色的成分,除绿色外,还有黑色和蓝色。其中绿色的成分占绝大多数。黑色的部分属含铬金属氧化物,蓝色的则是含锰矿物。
这些绿色来源于围岩(风化壳)与翡翠内部,经后期重新氧化而形成的。具体又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 原生形的“松花”多呈灰绿色、浅黄色,具有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质细粒致密,多出现在翡翠原石的外皮上,分布无规律,有时呈团块状或条带状。
次生机理形成的“松花”多为蓝绿色,光泽较强,不透明或微透明,质量较差,多存在于翡翠原石的裂隙中,有规律性,常成带状分布。 由于原生“松花”是在翡翠原石形成过程中,外部围岩的色素离子进入结晶体内部而形成的,所以它的色形、色调、结构都是随晶体内含物的性质、颗粒大小、排列方式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含铬元素较高的晶体,其“松花”的颜色多为黄绿色,较鲜艳;含锰元素较高的晶体,其“松花”的颜色为暗绿色,较暗淡。同时,“松花”的形状、色彩也与其形成机理有关,如原生“松花”由于是色素离子向内含物内部扩散而成,故多呈云雾状、带状;而次生“松花”是由于外界侵蚀作用带入的颜色,多为点状、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