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翡翠皮壳厚?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翡翠的种水与肉厚的关系问题。 翡翠的“种”指的是翡翠的结构(或晶体排列方式),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种、豆种等;而“水”则是翡翠的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知道翡翠的形成过程—— 翡翠原石,一般是从缅甸出产的玉髓岩矿中开采出来的。经过几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的地质变化,这些岩矿形成了厚厚的岩层。之后由于地壳运动,这些岩层被挤压并产生裂隙,地下水沿着这些裂隙慢慢渗进来,并在其中溶解矿物质。随着水分的不断渗入,一些矿物因为溶度饱和而被析出,经过漫长的时间,在裂隙表面聚集成薄薄的晶体,这就是翡翠的原石。
因为最初的溶液是沿缝隙渗透进来的,所以最初的晶体都长得像针状或者线状的,经过漫长的沉淀和凝聚,一部分晶体连接在一起,形成块状,也就是翡翠原石。但由于各部位溶入的矿物质浓度不一样,在后期沉积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颜色的部分,即“色根”。 而“种”的概念就来源于此,因为不同的晶体结合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比如细粒状纤维交织结构的翡翠一般质量较好,种比较老;而块状结构或者说斑杂结构的翡翠往往种比较新。当然,除了晶体的结合方式以外,影响“种”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微量元素含量的不同也会导致种的变化,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那为什么皮厚呢? 我们上面说到的“种”属于翡翠内部的结构,而这个“水”则是指其表面的通透程度。因为原石的表皮厚度一般只有几个微米,而内部的结构又非常紧密,所以往往只有抛光后才能看清全部的结构。但抛光又会损失一部分“种”,所以种和水总是相互影响的。不过,如果种很老的话,即使不抛光也水头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