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年代带入中国?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自西汉以来就有开采玉矿和制作玉器的习惯。 东汉时期,南越国国王赵佗(前203年——前137年在位)曾献给汉武帝一只“碧色宝珠”,其形状类似今天的琥珀,可能是缅甸产的孔雀石。而现今出土的西汉时期玉器多呈浅绿或淡绿色,证明当时已经有了绿色玉雕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原料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在云南禄丰、保山地区发现不少这一时期的玉矿。但这一时期的古玉加工技艺已经失传,留下的玉石原材料大多粗糙不堪。
到了唐朝,云南出产的玉料经过水运到达中原,用于宫廷御用品的制作或者赏赐大臣。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朝。 元代初期,云南玉溪沙溪坝子山产翠生石(即绿色翡翠)。明代《徐霞客游记》中有关于翠生石的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西郊石景山区的翠微山的翠微洞中发现了大量的翠生石。
随着北京作为封建王朝都城地位的确立,对金玉珠宝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由于京郊翠微山所产翠生石量有限,且含有少量杂质,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有人从云南运输优质玉材到京城制作。从此,北京成为和田玉输入的主要集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