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缅甸翡翠开料吗?
开啊,不过风险很大 最近一直在跟踪一块原料,糯冰种紫罗兰,色阳起胶感,有点类似西峡玉(不知道是不是和田玉)的糖羊脂玉。这块料子不大,只有6.5公斤,但是品质相当不错。不过切完之后有没有种水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这是切之前的料子。
切之后。。。 看到没,直接切没了,只剩一个绿点。现在就是这种状态。
接下来就是赌石过程了。。。
首先擦口,看看里面的料怎么样。。。 这个绿是不是真的绿呢? 继续擦口,加深一点。。。 终于看到绿了!!!! 不过这个绿是不是太淡了??? 但是,毕竟是全绿色呀,兴奋~~~~ 于是就把外面的皮刨去,想看看绿色的厚度如何。
这时候问题来了,怎么判断绿色的厚度呢?如果厚的话,这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啊。如果薄的话,那就悲剧了。我观察了很久,突然想到,在表面擦口的时候不是有深色的飘花在绿色中么?(如图) 如果这些黑点能深入绿色内部,证明绿色是厚的;反之,则是薄的。
于是我刮去了一些表皮,果然出现黑色的飘花(图片上有刮去的部分和未刮去部分的界线,能看到明显的深色线条进入绿色部分),也就是说这绿是厚的,哈哈,好激动~~~~~
为了保险起见,我又刮了一点点,直到确认绿色是厚的情况下才停手,这时候真是激动得不能自已啊~~~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完美的,绿色很艳丽而且很深,至于种水由于切完了也就那样了吧(○’ω’○)~
雨季不开料是一般人听到最多的一个说法。认为雨季涨水,对翡翠原料的冲蚀作用严重,河床的翻涌也会增加翡翠的裂隙,因此雨季开采的料子水杂、裂多,价值偏低。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推敲。涨水确实对翡翠原料的外观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涨水是阶段性的,开采的翡翠原料不可能全部埋在水浅的区域,更不可能全部在刚刚涨完水后就立刻开采,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雨季开采翡翠原料的总体质量也只会有轻微下降。同时,缅甸人信仰小乘佛教,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使他们对生死淡漠,常年战乱使他们对明天更加无所谓,更何况缅甸人素来勤劳,从商意识和致富观念十分超前,如果雨季开采的翡翠原料价值确实偏低,那么开采者、贩运者也就不会冒生命危险去贩运雨季的翡翠了。何况从缅甸贩运翡翠到云南,一般只有短短的十来天时间,中国商人也不可能等到来年干季再购买翡翠原料。因此笔者认为,雨季不开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雨季不开场也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观念,认为翡翠公盘只有在干季才举行。实际上翡翠公盘是随着中国与缅甸贸易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交易形式,为的是吸引中国商人赴缅选购。如果只在干季举行,那么翡翠的交易量将大减,对缅甸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翡翠公盘在干、雨两季都举行,只不过干季的规模大、数量多,而雨季的规模和数量相对小些罢了。因此雨季不开场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