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珠子拿来做什么?
1、做成手钏和手链,在佛教中作为念珠使用,有数念之功用,同时也有装饰之美感; 2、根据具体形状大小颜色均匀度等等来做成不同的挂件 比如:平安扣,福豆,葫芦,小元宝,貔貅,笑佛等等。有些可以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生肖,作为个人专属订制,更加具有意义。
3、如果原料足够大且颜色均匀的话还可以分成两块做两个手镯,女款手镯大多会带些花色,显得不那么单调,男款则相对简洁一些。
4、剩下的边角料或者质地比较差的材料可以做戒面,镶嵌成戒指,或者是制作成摆件。 当然这些只是简单的处理手法,现在市场上还有很多其它花样,例如:碎料镶金,碎料雕刻等等。
1颗好的原珠子经过设计加工,可以变成好几件精美的饰品,既实现了它的价值,又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汪婕优质答主一般来讲,我们常说的南珠指的是海水珠,而淡水珠则是指淡水湖产出的珍珠。南珠的主要产地在广西合浦及北海一带沿海地区,北珠的产地有湖北、江西等地。南珠的养殖始于2000年前的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周去非《岭外代答》载:“海诸宝珠,出自合浦海地。”陆游《入蜀记》也有“过合浦,是生珠之地”的记载。
其实古代的合浦也就是现在的北海一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南珠产地,故有“南珠之乡”的美誉,所以南珠又被誉为“合浦珠”、“北海珠”,在国际上统称中国珠(Chinese Pearl)。合浦珍珠质量优良,历来为珍珠之冠。著名的大南珠,色泽洁白无瑕,晶莹明亮,价值“与金齐价”,是皇室的贡品,人称“宫妃”。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合浦珍珠“南珠产钦、廉二州海中”;宋、明皇帝都颁布有“钦赐钦州所产珍珠作皇室贡品”的圣旨。历代文人墨客都有咏颂合浦珍珠的诗篇传世,如李白、李商隐、黄庭坚等。
“珠还合浦”的典故就出自于此。《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孟尝出任合浦郡太守,前任郡守贪污使当地产珠的合浦之滨,海滩变得荒芜,不再有珍珠。孟尝到任改革,全郡大治,老百姓歌颂他,把迁徙到外地的珍珠又运回本地,史称“珠还合浦”,“珠还”也成了“去而复还”的典故。
古代的南珠,多用作配制珍贵的首饰,尤其是珍贵的冠饰。《后汉书•舆服志》记述皇后亲幸蚕的礼服“插佩五凤冠,冠上金银同心五凤,为五彩珍珠五。花承以紫罗,插玉当副。珍珠五”。《明史•舆服志》记述皇后的凤冠是“用漆竹丝作帽胎,上用翠云九,每瓣以大珠一,小珠五绕之,用金口饰翠边;并有大珠十二,下垂结珠,长与翠等。旁有珠花五,每一珠以玉韬韬之。并用金龙二,各衔珠滴一,用翠云二。并金口饰翠,周也以珠,用珠二。每翠上垂玉簪五,簪以珍珠五,以簪冠上。用赤真珠二采珠,络丝遍冠,又用四采杂珠、玉圈。”《清史稿•礼志》记载皇后的吉服为“钿后垂珠,谓之‘流苏’,共二列,上列九珠,下列十珠,旁引玉簪五,簪各有珠五。”
明代皇帝的服饰,常用“圆珠饰(珍珠)”、“圆珠钿”装饰,如衮服、补服等都有用“圆珠钿”装饰的部分。清代皇帝龙袍的捻线,常用珍珠圆钉,用以装饰龙袍的缘饰。
对于一般的官宦和文人雅士来说,珍珠是装饰冠带的主要材料之一,如东汉杨太后赏赐的“白越裙,青罗衫,珍珠钗”(《后汉书•梁统传》);南朝宋代的“直后、给使中郎、黄门侍郎、兼官带双佩,直卫、副寺、军副、殿直及诸直、殿内将军,金蝉着银花,双佩、鱼袋、大组、方佩并用铜镂金花、装钿,方绶,白玉双佩,银装钿,双佩、鱼袋、组方,杂珠绶,青玉双佩,双佩、鱼袋组方,杂珠绶”(《宋书•五行志》);隋唐的“文武四品服朱,佩紫;五品服浅绯,佩浅紫,皆用玉;六品服深黄,佩绿,用金;七品服浅黄,佩深绿,用银;八品服深青,佩浅绿,用铜;九品服浅青,佩同八品,用银错铁,杂流用铜;九品以上服绿,佩同九品,用铁”(《隋书•礼仪志》)。
另外,由于珍珠具有“镇怯安神、明目除翳”的药用功效,所以历代的医家常用珍珠配制药方,如《本草纲目》“珍珠主明目去翳,温玉脑,止惊悸,治心气邪,安五脏”;《景岳全书》“凡诸中风,卒昏闷不知人,目合口噤,牙紧痰鸣者,急以真珠末,随合药末,调入鼻内数次,或以姜汁调灌”。
当今的南珠,在装饰的用途上,仍可制作各种高档的首饰,如珍珠项链、手镯、耳环、珠串、鸡心、戒指等工艺品;在药物的用途上,仍可与其他的药物配伍使用,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制剂,如珍珠散、珍珠丸、朱砂安神丸、大补阴丸、玉液散、乌鸡白凤丸等;在保健品的用途上,可与其它的动物类药材配伍使用,制作各种滋补制剂,如珍珠参归粉(人参、当归、珍珠)、珍珠百宝油(珍珠、紫河车、鹿角胶)等,具有滋补、美容、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