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遗留下来的财富。 包括 ① 珍贵文物, ② 一般文物。
2、博物馆,是指为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由国家出资建立或接受捐赠的机构,简称“馆”。可分为 综合馆(一级)、专题馆(二级)和临时馆(三级)三种。
3、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文物领域内具有重要价值,依法得到保护的建筑物、遗址等实物。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个级别。
4、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态,主要指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问音乐、民族戏剧、民间杂技等方面。
5、文物建筑,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其范围包括古寺庙、古宫殿、古墓葬、古城墙等。
6、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雕塑、刺绣、织锦、印染、编织、雕刻、木版画、扇子、牙雕、竹刻、烙画、面具制造等工艺种类。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文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主要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动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3个等级)和一般文物。
(二)古建筑。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与文学、戏剧、工艺美术、书法绘画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是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艺术的珍贵资料,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国传统建筑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开始产生,经过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的漫长路程,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积累了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体系。
(三)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古迹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主要包括两类:(1)历史上(主要指清代以前)未设市镇,现仍保有较丰富的传统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地区;(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或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历史环境要素等。
(四)风景名胜区。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重要或者著名的历史文化故迹、革命纪念地、特色自然景观等区域,在中国被称为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以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其中包括许多文物古迹和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