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头饰多大?
以前的人没有头发问题,所以就没有发型问题(笑) 明末的刘海戏王母(这个刘海不是指刘伶!是指刘海,他就是个刮胡子的小童!) 清初的画像,其实能看到这发型还是比较常见的。 然后到乾隆时期,就普遍开始留辫子了(并不是满人入关才开始留辫子的!有好多汉族人本来就留辫子,只不过清初留辫子的风气并没有普及到文人和百姓之中) 然后是清末的照片,可以看到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宫女太监,基本都已经剃发留辫子了。
只有少数汉人因为信仰天主教或者佛教而保留长发。
对了还有一撮毛的电影皇帝赵丹,留着大胡子演孙悟空,这造型倒是和猴相似哈哈。不过他本人在30年代就是时髦的留胡子青年。 再说女子发型,清朝中前期一般有一把总梳着的髻子。
一般都是这么梳着,别以为这是什么漂亮的发型啊,梳起来可是非常麻烦的好吗!每一根头发都要分开用发簪别住,然后用梳子梳好(这种要固定每根头发的梳法叫做“归顶”,相当麻烦,而且很容易乱,要经常梳理) 到了大清后期,妇女们终于获得了留辫子的自由,于是有人就把头发梳成辫子了。虽然清宫剧里秀女们都梳着精致的发绺,但是现实中却是很少见的。大多数还是留着辫子的。 总之无论男女,发型越来越简单,成本也越来越低,从以前的昂贵华丽的头饰,变成了以后廉价的发卡、橡皮筋…… 毕竟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嘛!
一般来时,清代后妃的头饰共有3件。一件为日常佩戴的钿子,一件为礼服时佩戴的花盆,还有一件是特别隆重场合佩戴的吉云冠。
钿子
钿子也叫“钿帽”或“钿子冠”,是后妃内廷礼服及燕居时佩戴的冠饰,是清代后妃冠饰中最普遍、最高贵的装饰,在制作上也是最讲究的。钿子的框架也是用金丝或银镀金丝编成,外衬红绒网,并包以黑绒或褐青色缎。钿子分春秋冬夏四式,冬夏两式为一统碑式,碑身后加一横梁,横梁上插满钿簪(俗称簪子),冬式上加绒里,夏式不用绒里。
春秋季式钿子碑身与横梁是二体,不能合为一体。碑身两侧加弧形垂珞,形似凤尾,上嵌金累丝花纹、珠宝等,垂珞末端各垂一块椭圆形“搭拉”,上嵌珠宝,下面悬吊流苏,长15厘米许。春秋二式,有里和无里之分,有里称为“暖帽”,无里称“凉帽”。
据记载,钿子上所插钿簪为12支。钿簪通体用金丝或银镀金丝编成,簪身呈空筒状,簪上部做如意云头状,并镂刻出几何纹饰图案,簪身四周满嵌各色珠宝,中部做一横向条饰,上雕龙凤花纹,以象征皇帝与后妃。
此外,春、秋季式钿子上还要插上几支钿花,钿花的制作是用金或以银镀金制成,分上仰或下垂两种姿势。上仰式钿花用金累丝做成盛开的西蕃莲造型;下垂式钿花一般由几朵小西蕃莲组合而成,在花朵和枝叶上满镶各色珠宝翠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