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隶书怎么写?
中国汉字的书写,从甲骨文开始,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等。每种字体都有其产生和演化的源头与过程,以及其独特的风格特征。 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新体书法——章草。笔势更加灵动、飘逸。张衡的《邯郸淳隶》(138.2cm×65.2cm)就其风格来看应属早期的章草作品。但是其结字仍然延续着隶书结构。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们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创作,终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草书体系。
章草在唐代的时候被称为“小草”,而另一种草书被称之为“大草”或称“狂草”。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书谱》云:“草书之一种……亦非独草书然。每假大令,则清瘦妍媚;借少师言,则疏老峻峭。”“大草”和“狂草”在笔法、结字、篇法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和要求。我们现在的汉字字体,基本上是传承了汉代以来的隶书,但笔法和结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审美需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当代汉字字体”。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称之为“左波右磔”。到了Template:Lang期之后,小篆的古文字结构体系被隶书打破,隶书把小篆的婉转虫书体化为方笔,隶书又称方隶。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古代,隶书被叫做“程书”。因为隶书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标准字体,有程式的规矩可供摹仿,便于交流。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字体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创。程邈是秦时的下邽县(今陕西潼关怀)尉,好书法,因得罪秦始皇而入狱。始皇颇好书法,令狱中囚徒有能写好书法者可减罪释放,程邈乃用十年时间苦心研究,参以篆籀笔法,制成隶书三千字,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很高兴地赦免他的罪,还授予他官职,并令推广隶字。程邈对书法的贡献使他在书法史上和仓颉等大名家一样,永垂不朽了。程邈所创隶字字法整齐,波捺有致,从汉代开始流行,沿用至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