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欣赏中国画?
“怎么看”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有水平,我理解楼主的意思是说,该如何去解读一幅中国写意画。
先摆结论,看写意画和看写实作品不同,不需要“仔细观赏”“反复揣摩”,只需要“扫一眼”就可以。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写意画就那么不值一提吗? 绝非如此,如果说写实绘画是一帧帧照片,那写意绘画就是一部部电影。我们看电影时,需要“观”,但看一副水墨画并不需要“赏”。 “赏”是个文艺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需要细细品位的摄影作品或西方古典油画。
为什么中国的写意画不能“赏”呢?原因就在笔墨形式当中。 因为水墨画的笔墨形式是不具像的、自由的、无约束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表达是不具体的,是模糊的、多义的。因此我们无法像赏析一张摄影或者油画那样去深究其中一些细节上的审美意义。毕竟这些细节对于水墨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 我经常把中国写意画比喻成诗词,而把工笔画比喻成散文。同样是语言艺术,同样有着文字为表达媒介,但是两者的创作规律是不一样的。
很多初学者学习写意画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看着很抽象的水墨堆叠,我怎么就学不会呢? 其实学会写生、临摹等技法训练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真正学习写意画应该从读书开始。 具体读哪些书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是文学类著作,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等等;其次再考虑画论方面的书籍。至于其他杂学,诸如历史、哲学之类的学问,我个人认为不是必须读的,因为它们对领悟笔墨规律并无直接帮助。 如果能坚持长期阅读,我相信你的境界会提升很多!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在短时间内翻阅完大量的书籍,而是说在三年内,你每天安排半个小时来阅读,三年下来也可以通读上百本了。
当然,阅读并非难事,难的是长期坚持。只要你做到了每天坚持阅读,哪怕只是读十分钟,久而久之,你的学识必然增加,你的思想必然得到升华。到那时,自然可以领悟什么是笔墨,什么是意境。而你也会突然发现,原来作画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画自成一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艺术观念、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和艺术精神。由于受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以及笔墨观念、审美情趣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画以“象”为核心,在描绘对象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观念、美学品格和精神寄托,通过笔墨及色彩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获得了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在画面形式上,中国画追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和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章法。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画追求笔情墨趣,以皴、擦、点、染、勾皴等造型手段,形成了中国画的写意性、象征性和表现性。可以说,中国画不是单纯的绘画作品,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妙艺术境界的综合载体。
正确欣赏中国画,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一、以画幅内容与整体意境为欣赏基础。传统中国画是主客体的高度统一,即“心物结合”的艺术品。创作上,画家以真挚的思想感情和相应的表现技法,描绘自然、社会对象,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构成画面,创造出典型的情境。欣赏时,应从画幅内容和整体意境着眼,把握作品的情境,进而领会、感悟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水平。
二、以笔意、墨韵、色彩为欣赏重点。笔、墨、色是构成中国画技法和形式美的要素,也是表现对象物象的主体。“用之在心,运之在手”。中国画以笔调墨、以色调墨,以有节奏的点、线、墨块的疏密、浓淡、虚实安排,来塑造对象物象和表达感情,使笔、墨、色成为抒情达意和体现画家作风的重要手段。因此,欣赏传统中国画应从用笔、用墨、用色入手,抓住画家以笔、墨、色造型的笔触,在用笔、用墨、用色中探求笔意、墨韵、色韵的“内美”。
三、以布局、章法为欣赏依据。布局、章法是传统中国画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手段。一幅画应是情景高度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情中景,景中情”。章法则要贯彻虚实相生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使画幅气势贯通,情景毕现。一幅好画,应使欣赏者从布局、章法着手,身置画中,进入形象的特定境界,从而获得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