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使用钱币叫什么?
先秦:币
秦:钱 汉:钱
新莽:货泉、直万 东汉:五铢
三国·魏:铜币,“以一当二”的“永光”和“永安”钱、“当五百”的铁钱。 “五铢”钱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一直流通。
西晋:太康元宝,“广固”大钱。
东晋十六国:南朝沿袭了魏晋时期的“五铢”钱,但形制逐渐改变;四柱钱(前秦) 大夏真兴钱,大夏建弘年号钱。
北魏:永安五铢 北齐:常平五铢 隋:五行大布、开皇五铁 唐:开元通宝 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汉元亨通宝。 南唐:大唐通宝
北宋:宣和通宝、重宝。 金:正隆元宝 大定通宝。 元:至大通宝。 明代没有发行过纸币,惟有一种所谓“钱钞兼用”的制度:民间使用的钱银,由“钞关”(京师及各省州府设的榷货务或茶马司)照价兑换。
明朝中后期出现“小钱”,形状如制钱,而体形较小,面文复杂多变。这种小钱实际上是一种“私钱”,非官铸,所以不能流通过关,只限于私用。 但这种制度未能彻底推行。到明末,白银已经大量输入,钱银并用成为惯例。当时的制钱,既指明朝所铸造的官方货币,也包括前朝遗留的历代古钱。
清代基本继承了明代的旧制,也实行钱钞兼用的制度。不过此时商品经济繁荣,民间需要用钞的地方越来越少,因而“钱钞兼用”名存实亡。只有西北一些地区仍沿用此制,甚至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使用。
清初曾仿唐宋旧制,铸行“大钱”,但收效甚微。乾隆年间,又仿照明朝小钱的样式,让户部先行铸行,作为“样币”,各地督抚得报经批准以后,方准铸行。这种“样币”颇受百姓喜爱,流传很广。
至于明代的“小钱”(俗称“倭钱”、“盗版钱”),则大多为日本铸造,日本古代曾数次派遣使者赴明进行贸易,这些使者往往在带回来大量中国制钱,回国后以明钱样式重新熔铸,再卖给商民,从中牟取暴利。我国考古发现的明代海外贸易商品有“番银”和大明永乐年号的铜钱,其中大部分是这种“小钱”。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起源于商周,兴盛于秦汉,繁荣于唐宋,衰落于明清,历时 3000 余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陋到精美,由原始笨重逐渐到轻便小巧的不断改进过程,种类有贝、布、刀、环钱、元宝等,数量大,版别多。钱币在古代是一种交易的媒介,如同今天的人民币之于我们一样,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角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的铸造、币材、轮廓、文字、图案、花纹都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钱币有三大特点: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铸币的国家。在公元前九世纪的欧洲,货币是用铁块制成并计算的,而在中国却已出现了铜铸币。欧洲最早使用铜铸币是在公元七、八世纪,比中国晚了1400多年(欧洲第一枚银币出现于公元前600年);
第二、我国也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唐宣宗时期就已经出现过“飞钱”。到宋代纸币正式出现,名“交子”,我国最早流通的纸币是“宋交子”,比公认的欧洲第一张纸币瑞典“达拉尔”钞票早出现500多年。元代起纸币成为主要货币(此时只用于兑换,实际为一种汇票)。清代开始停止发行纸币,货币进入银铜复本位制度。纸币在近代发展迅速,成为国家发行的重要货币并沿用至今(2015版人民币发行);
第三、中国货币的形状、种类、图案、花纹异常丰富多样,有铲、布、刀、环、元宝等众多样式,甚至仿照其他事物形状铸造一些异形币,如柿饼、龟、鼻、雀、鱼、蚁等形状也都在货币上出现过。在货币文字、图案和花纹上也是百花齐放、比比皆是。秦朝以前,各国货币文字有金文字、鸟虫文、刻划符号等。图案有花鸟鱼虫、龟蛇鹿豹,以及一些表现农耕、狩猎、战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在文字上也有正反书、合背、对文,甚至异文也时有出 现。在制币材质上不但有金、银、铜、铁,还有纸、皮、木、石、陶、贝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