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有铜镜?

皮照午皮照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据我所知,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镜子是西周时期的铜鉴(照面的小圆镜)和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四神图案铜镜。但是这两枚镜子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铜镜。 真正的铜镜应该是汉文帝时期的出现并逐渐普及开来。由于以前的镜子多是铸铁的,且形状、纹饰都不规范,所以汉代在铸造钱币的时候,就利用金钱形状规则的优点,开始铸造一种圆形小物件——五铢钱,并在表面打有文字标记,以便于核算价值。这种圆形薄片状的东西,就是我国最早的铜镜。(关于五铢钱的起源可以参见我的这篇文章: ) 而东汉时期,由于制钢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炒钢法冶炼出含碳量更低的优质钢材,进而制作出更为轻薄高效的金属器件,当然也包括更加精美细致的铜镜。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方的文化与艺术也开始传入我国,诸如佛教文化等,而这一时期出现的画像砖和壁画中,常常可以发现西域人梳着辫子的形象,这一点与丝绸之路上使用的“安息辫发”样式很像,同时也反映到了当时的纺织品和铜镜上等。

上图即新莽时期的一种薄铸铜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直径7.5cm 1930年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朝银箔画,该画作可能原置于棺木之上以照面容,现藏于加拿大国家博物馆 我国现存最早的铸有铭文的铜镜是东汉末年魏郡太守徐邈造用的“魏文帝御绣”青铜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由于古代人类发现磁石具有指南的作用,因此古人常常将天然磁石用于修筑“指南车”来辨明方向;古人还发现天然磁石具有吸附轻小物件的特性,于是开始利用人工磨制的磁铁制造“吸铁石”,进而加工成“司南”,用于导航。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虽然“司南”的外形类似现在的指南针,但却由一块坚硬的磁铁制成,中间有一根竖直的铁针,而周围则均匀地分布着一些刻度,据说这是根据地球子午线将大地平均分为24个方位所得的结果。而在使用的时候,只要将立着的铁针指向南方即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司南”并不是用来识别方向的简单工具,而是由一根顶端镶嵌有宝石(可能是玛瑙或水晶)的直立铁针组成,整体造型类似于今天的手表,具有非常明确的计时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越来越高,与之相匹配的铜镜也变得越来越精致,在材质上,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青铜材料,还出现了白铜材质的铜镜;在工艺上,打磨技术和镀膜技术日益成熟,使得铜镜的质地愈发平滑,表面的花纹也更加清晰明亮,而一些贵族专属的高档铜镜,往往是在打造好基本轮廓后,再镶入珍贵的宝石作为装饰,比如唐代铜镜中的“宝相花纹铜镜”即是如此。

步家蓓步家蓓优质答主

中国先民使用铜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而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出于殷墟。到了以陕西长安、河南洛阳、山西曲沃及临潼等地为代表产地的两周,铜镜的生产和使用进入一个高峰期,无论制作技术还是造型花纹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铜镜仍属贵族和士大夫阶层所有,形制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表面作抛光处理,背面有钮,作环钮、半环钮、桥型钮等,钮周围花纹主要有水波纹、曲镂纹、蟠螭纹、蟠虺纹、山字纹、连弧纹、四叶纹等,构图丰满,制作精美。

到了秦汉时期,无论从制作技术、造型花纹,还是从生产规模和流行范围上看,铜镜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此时的铜镜已遍布大江南北,不仅是中原地区,在新疆等地的丝绸之路沿线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墓中,也都有汉镜发现。汉代的官办铜器手工业十分发达,在临潼新市、鄂县五里镇、咸阳新坊村等地都有汉代的铸镜作坊遗址发现,作坊内出土的制作铜镜的原始模具和工具为数众多。这一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青铜镜接近于红铜的成分,含锡量由两周的20%左右降低到5%―10%,有的地区甚至不足5%,使铜镜具有了更好的延展性和可铸性,也给花纹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汉镜形制以圆形为主,其中西汉前期多素面,汉武帝以后多饰以花纹,汉镜花纹在继承两周传统的基础上,装饰题材广泛丰富、风格更加华丽繁缛。汉镜主要流行的是以云雷纹、蟠螭纹、山字纹、四叶纹、星云纹、连弧纹、四乳四虺纹和规矩纹为装饰纹样的“新都市镜”系青铜镜。汉镜背面花纹的装饰风格分为汉中的清秀纤巧,京师一带的规整严谨,和岭南、四川的粗犷豪放三派。镜面的制作流行抛光、模印、浅浮雕、平凸透反光和鎏金等多种工艺手法,其中尤以浅浮雕和透反光居多。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前期,是“新都市镜”系铜镜生产的高产期,出现了各地区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主要铜镜中心产地有西安、洛阳、荆州江陵、南昌海昏侯、蜀郡成都和广东广西等地,这些地区各具特色的铜镜通过贡纳、行商和交换等形式向周边地区流传,有的甚至在周边地区设立了镜坊进行生产。可以说,汉代的“新都市镜”系铜镜是汉文化发展昌盛的代表,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