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画在国外出名吗?
泻药~ 个人认为,一个画种在国外的名气,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该画种的艺术家在国外的人数(包括在该地定居或在该地留学的)、该画种能够代表这个国家参加国际大展的入选人数及水平、该国政府以及人民对该画种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 中国绘画在国外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前两个因素。 而第三个因素其实是一种附加重量,它表明了前面两个因素里,一国在该画种上的实力状况。所以国力强的国家,其美术作品在外国的人气一般也会比较强。比如日本漫画和动画在欧美人气很旺也反映了这一特点——因为动漫产业是日本的文化输出重点,而欧美又确实很多小孩子喜欢看日本的动画片。 但国内有很多艺术领域是弱于西方的,比如在音乐方面的民族器乐、在中国画领域的写意花鸟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我认为这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制作过程,而在欧美那种工业化量产的社会里,这种手工制作的东西很难得到广泛传播。于是这种艺术也就无法像流行歌曲和西方绘画那样在海外获得认可。但手工制作的精品毕竟数量上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因此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它的热度总是有限期的。
所以从长远来看,一国艺术只有在各方面都能强于他国的情况下,才能一直保持对外影响力。如果一味靠宣传或者政府的强力推动,而本身的艺术实力不济的话,这种影响力是不会持久的。
中国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在世界美术的大花园中,它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闻名于世,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的主流是人物画,“成教化,助人伦”,形象地宣传伦理道德的中国人物画担负着政治宣传工具的社会功能。因此,古代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描绘对象之外,画面出现的劳动者也主要是点缀和陪衬。如表现历史故事的《萧翼赚兰亭图》等。而唐代吴道子开创的泼墨山水画仅仅是人物画的陪衬。从五代“南北分宗”始,山水画、花鸟画与人物画才呈鼎足之势。宋代山水画进入全盛期。自宋代文人画兴起后,中国画的思想内容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文人画家提倡以山水、花鸟寄托志向、表现个性,使中国画在继续“成教化,助人伦”的同时开始“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以抒泄不满,寄托理想。如宋人《流民图》等。清代人物画有所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古代的显赫地位。山水画和花鸟画则继续得到很大的发展,其表现领域和思想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在表现技法上,工笔、写意、勾勒、没骨、重彩、淡彩等等不一而足,但其基本技法是线描和皴(皴即画山石的技法)。中国画不用透视法而用线条美表现衣纹、发髻和山石、树叶的质感。在构图上,西方绘画主要采用视点成一点的透视法,中国画采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即“以大观小”。如宋代《清明上河图》长达600多厘米,其透视中心是流动变化的,它没有固定的视点和焦点,好象将平面展开的中国地图用投影仪放大了一样,从千里长江到万里长城都可以收于一幅画面中。
中国画的上述风格特色和表现手法,使它在世界美术中显得自成一家,别有洞天。英国著名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中惊叹中国人的线描和“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一些西方绘画大师直接从中国画中吸取营养和借鉴,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西斯莱、莫奈、毕沙罗和德加等,他们临摹日本浮世绘(受中国画影响)和中国民间绘画。一些西方现代派画家干脆打破传统透视法,直接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方法,有的还采用中国画“以大观小”的观点,来描绘客观现实,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从而收到特殊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