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行过多种一元硬币?
1980年至1986 年,我国曾发行了 5枚1元硬币。这5枚1元硬币分别是:1980年版1元硬币、1981年版1元硬币、1982年版1元硬币、1983年版1元硬币和1984年版1元硬币。 这五枚1元硬币中,1980年发行的1元硬币和1981年的1元硬币发行量最小,仅750万枚;而后发行的几枚1元硬币的发行量都要比前两种大一些,尤其是1983年和1984年的1元硬币,发行量都超过了1亿枚。 从设计样式上看,除1981年的1元硬币外,其他4种1元硬币的正面均为国徽图案,并刊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背面则均有“一元”和汉语拼音字母“YI YUAN”及阿拉伯数字“1”。而1981年发行的1元硬币与后面的几种硬币不同,它的正面为牡丹花图案,背面是菊花图案,且币上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1981”的英文字样。
值得提醒的是,现在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三元纸币已十分罕见,一张就要值三五百元,而这5枚1元硬币的存世量也比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其他硬币要多,因此它们的价格都比较低,一枚1980年的1元硬币不过几十元钱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枚1元硬币均为老版人民币的辅币,按照相关规定,只有发行了新版人民币后,旧版人民币才会退出流通领域,目前这些1元硬币仍在市场上流通。(李萌)
我国在一元硬币发行上,有铝质纪念币、钢芯镀镍普通币、钢芯镀铜合金纪念币、异形币。材质不同、铸造工艺不同、设计风格不同、制造厂商不同都是硬币升值的重要因素,而我国一元硬币在这几方面均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这构成了它的巨大升值优势。
随着中国货币现代化的推进,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中国便开始发行金属分币。50、60后对硬币的最初记忆大多是“一分硬币”。而进入80年代,硬币面额增大到一元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日渐频繁,人们受到的刺激、冲击也日渐强烈,思想意识逐渐从单一和封闭的状态中挣脱和解放出来,变得开放、生动和活跃,而这一切在90后和00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一元硬币在90后和00后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对硬币的看法、态度与50、60、70后存在很大的差别。前几代人对硬币有陌生感,甚至认为硬币小,面额低,甚至认为是小钱,不重要;而90后和00后对硬币没有陌生感,也没有小钱,不重要的感觉,对硬币态度很自然,重视程度很高。他们对硬币的文化、科技内涵有比前几代人更深刻的认识,从硬币上受到的正反馈更多,更愿意积极地参与硬币的传播和收藏。中国发行的第一枚贵金属流通币是1984年的1角银币,其后便停发贵金属流通币,而一元硬币一直是中国流通硬币市场上流通币和收藏币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