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梦有哪些?
1903年2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积弱源流考》一文指出:“今日之中国,死气沉沉、万马齐喑,人怀自弃如病夫者何耶?” 梁漱溟先生回忆说,他的父亲在戊戌政变之后流亡国外,经常和海外华侨谈论中国的希望所在。一开始,他谈的是孔孟学说,但发现这些论点很难让海外民众接受;后来,他就换了一个角度,不再从道德伦理上入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现实的危机上来,于是提出了“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 1904年至1905年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国家欲强,首在富,而富由工起。……故愿吾友张君,致力于工业革命,以为国自强,挽回残局。”他又对一位朋友谈到要建设“新韩国”的计划,认为“惟工业可以立国也”,“非知有兵乃能立国,非知有财乃能立国”。 他所说的工业,主要是现代意义的工业化——以煤铁等重工业作为起步,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工业化社会。但他的意思并不局限于发展经济,同时包含着向近代文明的转型意义。
陈独秀曾回忆说,他小时候读的四书五经都是“空头支票”,没有学到实用的学识,深感失望。1910年他到日本留学后,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于人民缺乏政治权利,因此民主与科学成为他最早宣传的两大口号;与此同时,他也越来越强调经济的地位,说过这样一句名言: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河北三河县。”(三河指河北三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