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中国有银行吗?
@王佩锦的回答很全面,补充一些资料。 三十年代初中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有四: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民营银行和中央银行。其中前三个属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第四个是管理金融的机构(后来也搞了很多商业业务)。 1930年代的中国银行实际上承袭了大清银行的血脉,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它以办理外汇业务和票据贴现起家,在民国时期曾经有过“信用第一”的称誉。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采用外币结算,因此中国银行拥有很多外币存款和汇票客户,通过国内各个城市的分支机构,成为民国时期最大的商业银行。
交通银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盛宣怀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电报总局,由于两家公司都靠政府支持而又互有竞争,于是盛宣怀就分别设立了商股和官股,设立了银行性质的机构——交通银行。因为政府出资且持有很大份额,交通银行的资金实力一直非常雄厚。而且因为是新式的企业,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都比较先进,在经营活动中又善于迎合权势,因此在商业银行业务上相当活跃。特别是抗战前夕,为了摆脱官僚气息和追求利润,交行开展了很多商业性贷款和投资业务,因此财务状况一度很好。 (多说一句,因为我有朋友在交行工作过,所以知道一点内幕,据说80年代末和交行某领导一起出差,看到该领导在旅馆里让服务员打开行里的保险柜(可能是保管金链子之类的个人财产吧)并大谈交行的发展前景,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中国民族资本家在旧中国成立了不少商业银行,典型如钱业同业公会改组的浙江兴业银行和北京的四明商业银行等。它们一般资力较为薄弱,业务不太规范,在战乱的年代四处迁徙甚至停办。抗日战争爆发后多迁往重庆,部分银行甚至只有几个员工也在那里坚持营业直到抗战胜利。这些民族资本家的银行与官僚资本没有利益纠葛,在抗战期间坚持营业并发展业务的态度值得尊敬。
银行,这种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融机构,在民国初年还不多见,在中国西北的甘肃更是没有。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铁路时代”、“电气时代”,正在走向“汽车时代”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兰州,还有人因偶得一辆黄包车而兴奋不已。
甘肃虽穷,但战略地位重要,是西北五省的“心脏地带”。早在清末,就有俄、英、日、德等国商社觊觎兰州市场。进入民国,这种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军阀割据和混战,这种趋势更是到了空前的地步,陕、青、宁、新等省区,包括甘南藏区的商业逐渐被外省商货所取代。本应是西北地区中心市场和商品集散地的兰州,在当时反而成为货入西北的“死胡同”,甘肃成为各省工商业者的“奶桶”。面对经济“半殖民地”的严峻现实,1929年10月上任的甘肃省主席陈诚感到必须迅速改变兰州市场被外省商货垄断的状况,使本省实业能“与外来货物相持”,而其中的“总枢纽”,就是创办一家本省自己的银行。
1931年8月,甘肃省实业银行(简称甘行)在兰州正式开业。陈诚对兴办甘行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实业项目,其在甘行设立、扩充股本、延聘人才、机构人事、业务经营以及重大事项方面,既亲自谋划,又亲自过问,甚至还亲自出面交涉办理。陈诚将甘行视为甘肃实业的“根本”,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省主席任上的4年时间里,亲自就甘行事务签发手令近百道。他不仅将从外省、外系统“挖”来的能人安置在甘行重要位置上,而且还把省长私邸拨作甘行办公行址,又把自己最信任的机要秘书安排在甘行,甚至连外省、外系人士进甘工作都一律先安排在甘行,待其在甘站稳脚根后,再调到其它系统。1933年9月,陈诚为甘行的业务发展和机构扩建,专程赴南京与国民政府及四大家族大员接洽“疏通”;为聘请上海、南京等地的银行界高级人才,甚至亲自登门请贤问计;为解决困难,有时还不得不拿出私款接济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