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琉璃是玻璃吗? 中国古书里所谓的「琉璃」,并不是指现代的玻璃,而是古代的一种颜色艳丽、质地通透如水晶的宝石——「玻璃」二字即来源于此。这种琉璃是用玛瑙、云母等天然矿石经过研磨、调配而成,色呈天蓝或深蓝色,常用于装饰宫殿门窗等。《汉书》中就有关于「琉璃」的记载 而西方的琉璃则是指透明或半透明的石英玻璃,与我们的「玻璃」相当。13世纪传入欧洲后,人们把它称为「来自东方的玻璃」(glass from the Orient)。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玻璃」一词一直作为「西方技术」和「西方文明」的代名词。
到了近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和玻璃制造业的兴起,西方人对「玻璃」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玻璃”不再局限于天然矿物颜料制成的古罗马镜子,而是泛指一切由玻璃原料制备而成的物质。美国学者施乐辉就指出,自从18世纪初,欧洲人掌握了吹制技术之后,玻璃就从一种复杂的混合物转变为了一种可塑性材料,可以制作成任何形状;同时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还可以把熔融状态下的玻璃拉制成粗细不同的线,或者抽成丝状纤维,从而为后来各种有机材料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玻璃」概念正是源于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
赞同 2594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6/14 3:37:12 琉璃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尚书》中,《诗经·兔爰》《文选·扬雄甘泉赋注》中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我国出土西周早期的玻璃制品极少,完整的仅有1975年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一件小瓶。此外郑州上古寨、宝鸡桃园、山西曲沃北赵等地也都有发现。虽然它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晚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克里特等地,但独立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玻璃工艺。
在中国古代,对玻璃有两个称谓,“玻璃”和“琉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中明确指出:“今之所谓玻璃,乃价轻之品,世所鄙贱;而古之玻璃,乃金之精也,亦是宝,非比今也。今海外大秦国出碧琉璃,或绿色,或白者,甚以为器物,则古玻璃也。今南海出瑠琉,或赤、或黄,而莹泽。今人多作步摇及钗,亦美而脆,则非古瑠琳也。”可见,“玻璃”和“琉琳”并非玻璃一种,而是指某类具有一定共性的材质。颜之推的观点,也为我国出土的玻璃器所证实。
从战国后期起,中国开始出现以本土为主的玻璃制造工艺,但这种工艺在当时主要还是用于制造铅釉。如河南汲县山彪镇、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和浙江宁波云龙等地战国墓的出土物。这种玻璃与西方玻璃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加入纯碱或硝石,而以氧化钡、铅、铝等为主要助熔剂,这与以后中国产的料器本质是相同的。
赞同 108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2/8 1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