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盖信封的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信封,是西汉时期用帛做的署书。东汉时出现了纸,但是很昂贵,普通人家买不起,所以使用的还是帛书和绢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开始普及起来,但是当时的纸比较长,不能卷起写信,于是人们在纸的一端打上一个结,作为信的末尾;另一端则是由寄信人撕下来作为邮差的信标,表示这封信已经送到了。这就是我国古代书信的雏形。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的价格逐渐下降,人们开始使用纸来写信。由于纸比较滑容易打滑,而且当时又没有胶水之类的粘合剂,为了防止信件在传递过程中散页,有人在信纸两边压上花纹或者贴上剪纸做装饰,也有在上面写字的,不过这些字都不是信函正文的内容。直到隋朝,人们才开始在使用浆糊等黏性物质贴附衬纸来增强信纸的牢固程度。
隋唐以后,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特别是唐中期以后,文盲率明显下降,许多妇女都能识字,这就为信函的广泛使用提供了重要基础。唐代的官府还设置了“行馆”,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员和使节,为他们传递消息、办理文书,提供各种服务。
宋朝以后,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对信件的需求量非常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印刷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宋元时期,刻书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印制的书籍越来越精美。在这种大环境下,信纸也开始大量印制,上面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供寄信人挑选。这些印制的信纸,长度和现在的信纸差不多,只是比现在的信纸要厚一些。
明清时期的信纸,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华丽风格,除了印有的图案外,还有许多绣品点缀其中,非常精致。不过明清时期的信纸在样式上却没什么大的突破,基本延续了唐宋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