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博物馆哪里展览埃及?
这个问题的提法似乎有些错,好像在指责中国不该展览埃及文物。其实,“博物馆”这词儿可要分前后来看。“博”是“博大”“丰富”的意思,说明馆里东西多;“物”是“馆藏”或“典藏”,说明这些藏品是某一家、某一个机构所独有的。合起来就是说,这是一个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那么,中国的博物馆有没有收藏埃及文物的?有!很多吗?也不少! 中国考古界和埃及考古界的交流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大量出土的殷商青铜器引起了埃及学者的极大兴趣,由于西方学者一般认为青铜器是我国夏代的历史遗迹,所以就有西方学者跑来向中国学者求证。
1960年,国家文物局派袁靖赴埃及参加“古亚非文明国际会议”,会后袁靖在开罗博物馆参观访问时,看到了几十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唐时期的陶瓷器、宋代的琉璃器物以及清代的瓷器。 这些文物到底是怎么流失到埃及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但袁靖在《中国文物在外国博物馆中的陈列情况》一文中写道:“从1957~1960年间,每年大约有3000至4000件的文物被运往国外进行展出……这些展品在异国展厅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受到当地人民的青睐……” 这应该是中国官方首次正式披露自己的文物在国外展览的情况。
除了出国参展外,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海外华侨和华裔人士主动将文物捐献给祖国,也有相当一部分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甲骨文,就是台湾企业家张园园与其母郑何氏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捐出的。 还有一次特殊的文物捐赠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宁夏。当时,有人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的戈壁滩上发现了5具干尸,年龄都在30岁左右,并有随葬品。这一发现惊动了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随即派遣专家赶赴当地进行调查研究。
经过鉴别,这5具干尸大约死于公元前330年至前280年左右,即秦昭王时期,属于匈奴人。他们的随葬品也大致反映了匈奴人的生活状况。为了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向额济纳旗赠送了一台缝纫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三百多年来,中国与埃及之间还发生过另一桩关于文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