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版人民币现在值多少?
1988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40周年,中国人民银行在1988年至1991年间发行了第四套(也称“80版”)和第五套(也称“90版”)人民币。其中第四套人民币中的2元纸币(背面有宝塔)和50元券特别引人注目。因为这两个币种的图案中有一个同样的元素——龙。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存在“龙凤呈祥”的传统文化,因此龙在我国的文化象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看到钞票上的龙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尤其是一些在外地的游子,他们看到钞票上的龙,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看到了故乡的象征;而故乡的人看到流着异地的血液的人,也忍不住感到亲切,并产生一种拥抱的感觉。
然而到了2004年,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消失了。因为从2004年版的人民币上取消了龙。
为什么国家要删除人民币上的“龙”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减少伪造货币的现象。因为“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隐患。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中使用现金的现象越来越少,纸币的流通量也在逐渐降低。
虽然目前仍有流通的纸币,但发行量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下降,而且将来有可能会完全退出流通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套人民币的印刷过程中,设计师们为了体现民族的特色,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终才呈现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式。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元人民币上的花纹实际上不是“青花瓷”,而是中国丝绸。
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到建国10周年发行第四套人民币,人民币的正面都有中国人民银行的中文拼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还出现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的行名,而没有汉字行名的,也就是第一套人民币中的壹万圆“水利”、 肆万圆“耕地”和伍万圆“牧马”的背面行名和壹仟圆“重庆人民解放”券及伍仟圆“新华门”券的正面行名,人们称之为“龙钞”或“龙版”,其实应该叫“无汉文行名”。
因为人民币发行初期,国家还没有统一,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能用汉字,“龙钞”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龙钞”数量却很少,在第一套人民币中,龙钞存世量只占到了万分之一的份额。如今“龙钞”在钱币收藏中已经成为中国纸币中比较贵重的品种。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1948年12月1日,直到1955年5月10日被第二套人民币替换,在这场新旧交替中,第一套人民币逐渐退出了流通市场,开始进入收藏市场。在收藏市场中第一套人民币的价值也是与日俱增,水涨船高。
1999年,“龙钞”5万元“牧马”成交价是1.1万元,10万元“骆驼队”成交价是2.5万元。在近两年的纸币拍卖会上,牧马5万元成交价超过了7万元。10万“骆驼队”成交价也已过10万元。在收藏品交易市场,牧马5万元“龙钞”和10万“骆驼队”标价分别为13万元和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