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上为什么用花?
从历史渊源来讲,我们的人民币上确实出现过花的图案;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而这套人民币的纸币上就有花的图案,比如500元券上印有“牡丹”,200元券上印有“水仙”,50元券上印有“山茶”、“菊花”等等。 为什么要印花的图案呢?这个还要从人民币上的文字说起。 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拉丁文翻译,也就是将汉字用拉丁字母进行转写,这种方法在民国时期曾经使用过,不过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防止国民党和美国人利用假币危害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也为了便于跨境贸易的结算,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来研究和推行货币改革。
当时有人提议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汉字拉丁化,但是这个方法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 “在中国,由于文化水平极低的人占很大比重,他们很难识别和书写阿拉伯数字,在票面上采用阿拉伯数字是不合适的。”(《中国纸币收藏指南》) 最后采用了拉丁化方案的同时,又增加了拼音文字,以作补充。而印花的图案就是为了区分不同面额的标识,毕竟在纸币的正面除了面额数字以外,就只有左上角的印花了。可以说印花图案是为了防伪和区别面值而出现的。
只不过,后来由于其他手段的引入,如安全线、荧光油墨等,印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的人民币已经不再使用花作为防伪和区分面值的标志了,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片感受一下当年印制技术落后、人手工作量极大时的情景: 以上来自《中国纸币收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