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木有收藏价值吗?
“人间重晚情”,到了晚秋之时,枫叶尽染、菊花金黄,但若提到最能代表深秋的色彩,恐怕还得数那漫山遍野的紫红色——紫荆花。 紫荆,一名“红花紫荆”或“台湾紫荆”,属豆科植物。植株高约3米,树冠宽展而平缓;小枝细长而疏瘦,浅灰色,被淡黄色长毛。单叶对生,卵形至矩圆形,全缘或波状,上有疏密不匀的腺点。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多朵;萼钟状,被灰白色柔毛;花瓣5片,颜色深红,内面常有蓝黑色斑点;雄蕊10个,着生于花萼筒基部两侧;子房无毛或被灰白色绒毛。荚果披针形,种子扁,棕色,光亮。花期2-4月(春天),果期8-9月。 在我国,除华南及西南地区有一定数量的自然分布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可见到栽培的品种。喜温暖、不耐寒,冬季温度低于5℃即发生冻害;喜光,稍耐阴;适应性强,在干旱瘠薄处也能生长。为深根性树种。
作为中国的原生树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将它由波斯引入中国种植了。不过,当时的名称“金凤花”,和现在可不太一样。隋唐时期,由于这种花木大多生长在岭南地区,因此又被称作“岭北牡丹”。到了宋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在他的《荔枝谱》中称其为“南木”。而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里记述道:“紫荆,川蜀山中有之,今吴中亦多,以江陵者为上。二三月开花,色赤,芬芳如玫瑰……其树皮胶粘,可代糨纸,作糊黏物……”这时的名字倒是挺像现在的“紫荆”了。 那么,为什么叫“紫荆”呢?这是因为它的花朵盛开时,成百上千的花朵紧密簇拥,远看起来宛如一朵大紫薇花,又因为紫色是尊贵象征,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
其实,说“紫荆”这个名字最符合现在的植物很恰当。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与羽扇豆属等其他属于豆科的品种相比,它在染色体数目、基因序列乃至细胞结构等层面上都具有更趋近于“纯合”的优势。换句话说啊,虽然这些花草的祖先都是异源多倍体物种,但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它们在个体水平上都逐渐丧失了对染色体数目的辨别能力,从而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真核生物中少有的“半自交系”。 对于人类而言,自然没有那么多生物学上的讲究,不管它是“杂交”还是“自交”,只要开了花,结了果,就有收获。所以啊,古人发现这紫红色的“半自交系”能够开出硕大的繁花,结出饱满的荚果,且枝叶茂盛,年年开花,就将其选来培植,加以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