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铜币价值如何?
袁大头,全称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元,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共有4个铸造年份(1914、1920、1923、1925)和2个包装样式(普通、加字)共计6个版别。 其中,1925年版的“袁大头”较为少见,目前市面上几乎见不到。
在“袁大头”背面(即钱币的反面),有铸有“L.GIORGI”或“GH”印记的均为意大利雕模师乔治所作。由于当时外国雕刻师在中国拥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们的签名往往会被后人印刻在所雕硬币上,以表示这是出自某某雕刻师之手。不过根据记载,这位名为乔治的外国雕刻师总共只参与了铸币的两道工序,最后的磨光加工并不是由他完成的。他在硬币上的署名并不准确,只是翻译过来意为,此枚币是由乔治雕刻的。
1914年的第一铸期,所有“袁大头”背面均刻有“L.GIORGI"字样;而第二铸期的1920年和1923年,有的刻有“L.GIORGI",有的则改为了“GH”。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版本的“袁大头”,正面都无年号。
至于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至今仍是个谜。
因为“袁大头”的材质为银币,含有银89%、铜10%以及少量锌等成分。其色泽呈黄色,手感光滑,且具有相当重的重量(约为25.7克/枚)。
由于“袁大头”的含银量高,因此与同样含银量标准的国外货币汇兑时,往往能兑换到更多的外币。这也使得“袁大头”能在民国年间成为最流行的硬通货之一。 “袁大头”最初发行时的面额为银币二十文,相当于制钱的200文,此后又陆续增发了面值为一圆、二圆及五圆等。
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人民银行于次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券,但民间仍然广泛流传使用“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