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念价值是多少?
我来讲讲我的爷爷和太爷爷的故事吧,也许他们不是抗战老兵,但他们的故事却和我党抗战的历史息息相关... 我的祖父李章甫,1928年出生在湖北荆州的一个农村。他幼年时家里很穷,小时候没读过书,直到16岁才考上当地的一个师范学校,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1943年5月,日军为了消灭我在湘鄂西的抗日武装,攻破了我湘鄂西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荆河港。当时我的曾祖带着我的爷爷奶奶和几个叔叔逃亡,而刚上师范的祖父因为学校停课,也逃出了湖北。
后来随着日本宣布投降,我的祖父母于1945年底回到湖北老家结婚(他们算是裸婚了,因为没有钱办婚礼)。
1946年初,我的妈妈李秀英诞生,这时我的祖父已经18岁。由于家里穷,没有能力抚养孩子,于是我的母亲被送给了我大外公一家,而在湖北老家,我的祖父则一直以放牛娃的身份生活到1949年。
1949年解放后,我的祖父进了乡里的工厂当学徒,学打铁。后来到了60年代,又因家庭成分好,人又老实本分,被选为村支书,一直到改革开放后。
而我的太祖父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文化,在旧社会经常挨地主老爷的打。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两个弟弟为躲避地主和汉奸的迫害,远走内蒙投奔我的外祖家。
而我太祖母,却因为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父母,只好留下两个孩子跟随太祖父奔波流浪。虽然后来两个孩子都长大成家,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两个孩子都曾在行军途中舍弃过自己的亲生母亲。
我的母亲李秀英,4岁时随养父下乡插队,1963年回城后一直在厂子里工作。
我的爸爸李正国,是1970年代厂里的青年工人,喜欢弹吉他,唱苏联歌曲。虽然他的英语很好,但由于受“反英斗争”的影响,他的英国口音的普通话一直被同事们嘲笑。
1985年到16世纪,我的父亲和李秀英阿姨一起赴英留学,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就读。
而我的奶奶冯明芬,1941年在四川万县出生。她记得自己生日那天,正是日本人轰炸重庆的日子,因此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度过。
1949年以后,她在成都念书,并在那里认识了我的父亲。 1979年,我的爸爸妈妈回到江苏海门老家结婚,那时我的祖母已经病重。尽管新婚燕尔,但我的爸妈还是要回来看望祖母。
可是,我的祖母看见自己的女儿站在床边,却流着泪说:“银环(我的妈妈原名银环),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我的父母哭着扶着祖母的肩膀,这时她才认出眼前这个满脸灰尘的女子就是自己日夜牵挂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