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铁壶有收藏价值吗?
题主说的这些铁壶,属于“日用铁器”的范畴,而不是“文物”或“古董”。因此对于这类物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使用-保存-流传”。 首先说一下,使用方面。民国的铁壶是否有使用价值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是否值得花大价钱购买,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吧。在1998年到2015年间,我自己亲手制作的铁壶卖出了大约一千多把。这些铁壶的使用功能没有问题(虽然有人用来煮水,也有人用来泡茶),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去使用价值。然而,这些铁壶的价值究竟如何呢?每把壶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最贵的也就五百元。可以这么说,用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一件具有相当使用功能的民国时期的铁制品。至于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石、玉器或者青铜制品,它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不一定就比得了这件铁壶。
接下来说到保存问题。好的东西是需要好好保存才能延续它的价值。那么这些民国铁壶的保存状况如何?很糟糕!由于过去对文物和古物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形补形”“以气补气”的荒唐行为。这些铁壶曾经被作为炉具使用,就是典型的“以气补气”的错误做法。炉具是什么?那是专门用于燃烧的工具,它所具备的特性就是高温、干燥以及烟气熏烧。一个用来泡茶的杯子,怎么能够承受得住这样的摧残?!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那些茶馆里用的茶壶都是粗陶制品,难道不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吗?的确,现在有一些茶馆仍然使用那种粗陶壶,不过它们的来历可不简单。这种壶最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上海工艺美术工作者试制的,它们并不是传统的民间用品,而是经过设计创新的“新民间用品”。 既然有了创新,那么就必然会带来文化意义上的断代。那些沿用至今的粗糙陶壶,其实是在特殊的年代里,为了满足特殊社会需求而特意制造的,并不能代表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传统手艺也逐渐消失,如今已经再难制作。所以,我们只能与这样的传统工艺说再见了吗?也不是。现在有一种方法可以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既满足当今使用的需要,又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一下自己的另一项工作——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一把壶的故事》。在那里我有介绍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来修复和延续已失传的紫砂工艺。只要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民国铁壶这类物品可以续命,就连那些据说已经灭绝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再度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