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田黄印章价值高吗?
说到“民国田黄石”,不得不说到它和晚清的渊源…… 众所周知,寿山田石早先分上、中、下三品,其中品质最好,价值最贵的莫过于“田黄石”了;然而到了清末民初,人们根据田石的产地将其区分成了“芙蓉石”“坑头石”“水坑石”……而田黄石则被细分为“上田石”与“下田石”。(《寿山石谱》)
关于上田石与下田石的划分依据,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清人吴熙载所言——“上田黄者,质极硬脆,色多黄色,其润如玉,且性坚而不易碎,刀锯所刻,毫无阻滞。下田黄者,其色或黄白,其质滑腻,有纯黄、淡黄、深黄多种,其润若漆,且软而易碎,若以刀凿,痕辙宛然。”(《寿山石考》)
这种划分方法似乎一直沿用至今,坊间多认为下田石质地松软,可溶性碱类腐蚀物容易进入,经过清洗就会掉色,所以价格要比上田石便宜一些。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我们不知道晚清时期是否存在“上田石”“下田石”之分,因为此前人们对田石的称呼并没有地域概念,而是统一称“田黄石”;其次,现代田石玩家将老坑与水晶洞矿坑出的石头统称为“上田石”,而将新山、红洋等坑口出的石头称之为“下田石”,但晚清民国时期却正相反!
据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记载,人们是将老坑出的石头命名为“下田石”,而将新山、洪洋等坑口出的石头叫作“上田石”——因为老坑岩石结构松散,容易风化崩解,出产的石头质软色黄多含有杂质,而被看作下品,所以被称为“下田石”;而新山、洪洋等地出的石头因结构紧密硬度大,颜色也多洁白纯净,故为“上田石”。(参见《寿山石谱》《寿山石考》)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人们对田石的称谓会出现倒置呢?这是因为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田石的价格出现暴跌,很多原本贵为上品的“田黄石”变成了廉价的“下田石”,而那些原先只能卖不上价的“下田石”却突然身价暴涨,变成了人人追捧的“上田石”。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人们把之前属于“上田石”的老坑出产的田石当成了“下田石”,而把新山、洪洋出的田石认作了“上田石”! 至于原因嘛,自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清末民初人们的鉴识能力不足所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能够从事鉴赏活动的时间与精力极其有限,加之鉴识手段的落后,使人们难以对田石的真假与好坏做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是人为因素,即不良商贩投机取巧,以次充好,将新山、洪洋出的白色田石染色充当老坑的田黄出售。(参见《寿山石考》)
第三,可能还与人际传播有关,例如民间传说杨贵妃死后带了一块田黄随葬,结果这块田黄变成一块五色玉髓(即玛瑙),于是天下间的田黄都变成了彩色…… 总之,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清晚期民国初年出现了“上好田黄的珍稀与廉价,差田黄的充斥及昂贵”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