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鱼化石有收藏价值吗?
20多年前,我在东北大学读本科,在学校的地质系博物馆里看到了一块奇怪的展品,是一块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鱼类化石,身体呈扇形,比较扁平,背部有许多突起,不知道是什么鱼的骨头,问老师,老师也不知道,说是一块奇特的骨头,让我多看看,好好记着。后来我离开了学校,这块鱼骨就再也没有见到过。 我对鱼类化石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松花江畔,经常去江边抓鱼摸虾,对于江河的起源和发展有点好奇,所以去了地质系博物馆后,就对那个鱼骨很感兴趣了。因为当时年纪小,也没有钱买,就问老师能不能代保管一下,老师看我挺喜欢,就答应了,并告诉我如果以后有了钱,可再来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买到,直到前几年,我在网络上看到了相似的化石,才又联系到了那位老师,通过快递寄给了我。
这就是我收藏的鱼化石,大概有3.6亿年的历史了,是晚寒武世柳江盆地的化石,叫“柳江兽”(Hsüanopteryx liiujiangensis),属于古鳃类。 在地球上早期的海洋中,生活着大量的甲壳动物,还有鱼类等,它们都依靠鳃进行呼吸,这些动物的骨头大多都有孔洞,被称为“孔隙化石”,比较有研究价值。 这种鱼很小,和指甲盖大小差不多,已经退化了鳃,靠外腮呼吸,身体两侧各有4个鳍条,以鱼漂的方式生存于水中。
由于地球早期气候变化无常,海水时冷时热,经常有火山喷发,导致海洋里生物的化石也比较难保存,像这种小型动物化石就更加罕见了,能留下这么一块非常不容易。 这块化石虽然不大,但很有科研价值,特别是对于研究我国南方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地球科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