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宣纸是什么样?
我手上有一刀民国三年(1934)在四川绵竹所产的中统号,全木浆双胶水印的宣纸,薄厚适中,白度好,纤维较长,韧性很好,耐撕裂、耐酸碱和抗霉性都很强,是很好的书写材料;用这种纸写的字是有韧性的,不太容易透墨或渗墨,如果保存良好,纸中的纤维是可以保持相当久的。但缺点是不太容易揭开,如果用锋利的刀片顺着纹理去刮,能刮下来,用刀尖点着刮,速度会更有效率些。 这刀纸总共250张,是我二十多年前买来的,花了不少钱,一直留着。 顺便说下,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所谓“手工宣纸”,价格昂贵。但根据我的经验来看,这些纸的手工精制程度其实很有限——至少不可能像制作丝绸那样花费大量人工。原因很简单,现在的人力成本是很贵的。
据说以前宣纸的生产工序很多,需要经过浸泡、蒸煮、漂白、抄造、压干、焙烘等众多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每道工序都有讲究,如蒸煮不能太熟,否则纤维会烂掉,抄造过程不能断纸,否则会变形;至于焙烘所用的炉子则是专门建造的建筑物。 但现在的宣纸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连续化作业,许多工序已经整合到一起了。所以所谓的“手工宣纸”其实只是加了“手剥皮”“手工筛料”“手工捞纸”等工序而已,对于最终成品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