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仿青铜器有价值吗?
清代所仿青铜器的器型、花纹、文字,在当时看来,可说是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但同传世的商周铜器仔细比较,仍可发现存在明显的差别,其差别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铸造技术上有差别。青铜器传世的有铭文的仅20000余件,而有铭文的青铜器中字数多的,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500字;颂善鼎有260字。但仿器中不难见到铭文有300、400字者。这是因为用翻铸法复制器物时模子上留字较少损坏原器,而且铸出后打磨也不费劲。商周原器,字口有锐利的边缘,细笔处笔锋锐利。而翻铸复制、作伪的青铜器,字口因翻铸时受到蜡流冲蚀,故口沿锋刃磨圆,或细笔处断缺,如二字并立,往往笔画相粘。用翻铸法复制的花纹,往往线条较平直,有的花纹下凹不深入。
二、铜质有区别。商周铜器,特别是周器,基本上是以青铜为主,所以周器的铜质,一般都不很亮,有的还发乌发暗,显得极其古朴典雅。清人作伪的青铜器,也有的采用青铜(红铜加锡的合金)制造,在颜色上和周器接近,但作伪者毕竟不多,多数清仿品,都用紫铜、黄铜铸成。在古代,紫铜(纯铜)的冶炼技术难度很大,所以青铜器中,紫铜器十分稀有。清仿器中的紫铜器,色红而黄,极易识别。
三、锈色有区别。商周青铜器的锈,是由其内部而出,这种锈不能分离和脱落,也不能人为地制作。伪造的青铜器有的是新铸时将模子做旧,还有一种是用旧铜制作。用旧铜制作的器物,有的本身就有锈,但这种锈是后起之锈,和器身的结合情况不一样,容易脱落,也容易擦掉。还有,作伪者用人工造锈的方法制造假锈,如用醋酸等化学品侵蚀,这种锈附着在器身表面,与器身结合不紧,很容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