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斌的画有收藏价值吗?

昌月颖昌月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肖文斌先生画作最大的特点是以线造型,以色块造型为辅。用线勾画物象轮廓,虽不十分精到,但十分简练。寥寥数笔,粗笔大勒,便将山川之质貌,江涛之汹涌,木石之厚重,草木之茂盛显现于观者面前。观其画,似曾相识,又别有新意;非为创新,又不同于前人。他敢于画大画,他的四条屏、通屏,所呈现出来的磅礴之气,是其朋友所不能为的。他能自出机杼,敢于突破旧有程式的制约,不为成法所困。这一点在当今画坛难能可贵。他的作品,虽用笔略显稚嫩、粗犷,但很有气势,且能自成格局;虽略显生硬、粗糙之病,但他敢于表现,富有创新精神。观其山水画,在笔墨和构图上,我们能发现龚贤、傅抱石、黄秋园、刘海粟等诸家的笔意与构图形式,但又有自家法式。读其作品不累目,在形式上、内容上,既没有抄袭他者的作品,又无似是而非之作。在肖文斌的画品格调和审美追求上,他追求的是阳刚之美的风格。

肖文斌先生的画风和艺术格调从他16岁开始学画算起,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7年到1974 年,这8年是他学艺的初始阶段。1967年他16岁,开始自学素描美术。1968年,17岁时又自学生肖、花、鸟、山水。这是他苦练技法的开始,他在这一年里临摹了诸如《芥子园画传》、《王石谷山水谱》等一些“教范”资料和前人的作品,并对傅抱石、李可染、齐白石的作品进行了临习。1970年,他为生产队画宣传年画。1971年,他随同老中医刘文山(师爷)在生产队里为农民义务治病、宣传大锅饭等政策,他负责写材料、画画。在此期间,他完成了12幅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曾于1973 年在南昌县向阳公社举行过一次个人画展。1974年,他为向阳公社画《农忙图》。此幅作品曾入选1974年南昌县年画展和1975 年江西省年画展。此幅作品被《江西日报》、《南昌日报》转载。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获奖作品。这幅作品他从“农忙”这个主题切入,用年画的构图方式来表现当时江西农村里的人民公社的劳动场景和江西农村里的风土人情。他以浓烈的红、黄、绿、蓝等色彩来渲染画面而构成明快、热烈、奔放的画面效果。如《农忙》一画,画面里一群带着红、黄、绿头巾的姑娘们在打禾场上为刚晒干的谷子翻晾,画面右下角有一戴黄头巾的姑娘弯腰为挑谷人打着黄伞,而画面右边一群挑谷的健壮汉子们挑着沉甸甸的谷桶正向山下的晒场走去。画面上还有一位身穿白衬衣的汉子肩上扛着箩筐正欲向右走去。在构图上,他充分运用了中国画小品画中常见的不均衡的构图方式,且画面中一水牛正驮着一簸箕新谷从山上缓缓的走下山来。画面上一群头戴红、绿头巾的姑娘正站在路旁给下坡的水牛挡路。牛的主人无奈,只得跳下山崖,急急忙忙把牛赶到场去,而一旁的两个挑谷汉子也停在道旁,等待着牛走过去,才向前赶路。这是画面的高潮和视觉的重心。整个画面以人物为主,且多为姑娘。

第二个艺术阶段,从1974年到1986年。1975 年,他的作品《喜讯传遍咱农村》入选江西省年画展,《军民欢庆丰收年》、《喜讯传遍农家门》等作品入选南昌县国画展;并被南昌县文化体育局(文教局)选送省城参加1981年江西省民间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