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用玉有籽料吗?
清三代是仿古玉器的兴旺时代,许多清仿古玉在20世纪80年代被冠之以“三代古玉”的名号,以致现在藏家提到清玉首先言及的就是仿古玉器。清三代仿古玉的盛行与统治者竭力推崇与仿制有直接关系。乾隆帝的很多诗作都记叙了他亲自过问仿制古玉的情况。
清代中期官私作坊的玉器生产规模远远大于清初。工艺美术中木、牙、漆器的发达促进了玉器制作技术的提高。玉器的用途也向生产、生活工艺美术品方面增多。
清代中期的玉器生产以新仿古器与仿明器为主。新仿古器主要是仿照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清仿汉玉器在纹饰、尺寸上都较原器有较大变化。仿仿明器主要是仿制动物件,主要是仿制“宣德炉”。仿明代动物件的纹饰虽然繁缛,但却力求准确工整,不如明代动物件自然生动。除仿古玉器外的一些传统题材件也较清朝前期在尺寸、造型上变化很大:“子刚”款玉器造型与清早期有很大差异,其工艺质量较前期逊色;清中期的扳指尺寸要比以前大出许多;佩饰件中的玉韘尺寸也较以前大出一倍以上。
清代中期玉器生产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玉器制作粗俗化现象已露端倪。玉料使用上在颜色上、质量上有很大下降,颜色灰暗的青玉、黄玉及质量粗劣带有杂斑、污点的材料比重大为增加。玉器制作中的剜脏点绺技术还比较熟练,但在用料上已不像以前那样考究了。造型比例失调情况增多,动物件造型僵硬、比例失调现象加重,工艺制作缺乏灵气及力度。纹饰表现上,勾卷纹饰的工艺水准每况愈下,主要表现在砣具变钝后勾出的纹饰不够生动灵巧,出现“生锈”、“粘腻”现象。圆雕件上出现工艺粗糙、表现不细腻的现象。玉器在加工中出现了使用铁接触轮砣具的情况。山子活件玉料质量差、设计制作粗糙。
在清代中期玉器的发展中,苏州玉工仍执玉器制作之牛耳,北京玉作在以痕都斯坦玉器风格为主的“番作”的制作方面异军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