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画的驴有收藏价值吗?
黄胄在现代画坛上是有重要地位和享有盛名的中国画家。他以画人物和驴子擅长,笔墨酣畅、豪放、浑厚,富有生活情趣,极富独创性。黄胄继承了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写实主义人物画传统,又博采众长,在传统中国画技法基础上,吸收了日本浮世绘和欧洲现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并通过对速写和造型的高度重视,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观结合起来。他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庆翻身》、《人畜两旺》等歌颂建设新生活的作品,还是《赶牲灵》、《送粮》等记录军民鱼水情的画作,抑或是《铡草》、《引驴上山》等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牧养生活场景的佳构,画面都显得热烈昂扬,洋溢着生命的热情。黄胄笔下的人物大多面部表情刻画简略,着墨的重点在人物的动态与衣饰上。他重视发挥毛笔和宣纸水墨渗透的长处,任笔墨在纸上自由渗化,造成豪放洒脱、酣畅淋漓的特殊效果。
黄胄曾多次深入新疆,对新疆人民的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擅长画毛驴和表现新疆生活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收藏黄胄作品的国家遍及世界,在国内更不乏收藏者,其作品价值日益攀升。黄胄在70年代中期就出版了数种画册,其中197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胄新疆舞蹈人物画》和《黄胄驴》为画家早期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笔墨酣畅洗练,形象生动传神,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黄胄擅长以毛笔和宣纸的独特晕化效果,来展现女性舞蹈者的衣饰和动势,所画人物形态丰富但绝不雷同,生动传神而又富于装饰美感。所画毛驴造型精准,笔墨变化丰富,不仅传达出驴的倔强憨厚的习性,又借笔墨渲染描绘出驴的形貌体态,可视为他最优秀的绘画范本。该幅《新疆舞》中,画家以淡墨寥寥几笔勾勒舞者的头和面部,面部五官仅存大概。以焦墨和重墨勾勒衣纹发辫,畅快淋漓的大笔阔线和急遽回旋的细弱丝线巧妙组合,将人物在舞动时的轻盈柔美和衣服翻滚褶皱的质感生动地结合起来,不仅勾勒出维吾尔少女的婀娜身姿,同时展现出人物的动感。在衣饰的设色上,轻施粉色和浅蓝色,与黑白相映成趣。人物的刻画和服装道具的描绘相得益彰,将主题人物置于画面中央,在右侧用几笔将演奏冬不拉的少年带过,既突出舞蹈少女的形象,又不使画面单调乏味,充满韵律感。
黄胄笔下所绘毛驴,或立或跑,或成群或独立,毛发丝丝分明,动态十足。他所绘之驴在准确的造型基础上强调了笔墨的运用,通过笔墨塑造出驴的形象。驴在行走时,腿一般分为前右和后左、前左和后右两组,但黄胄在画时却常将两对腿交叉变化。他善于用浓淡干湿的线条表现动物的体态、毛质,用渴笔焦墨大胆皴擦来表现动物的结构,并巧妙利用宣纸的渗透性,使笔与水、墨、纸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浓淡得宜,干湿互济。如《人畜两旺》一画中,四头毛驴被画家安排成一黑一白的两种色调,在主体人物之后一字排开,为画面增加了明暗节奏,通过线条笔墨表现出毛驴憨厚倔强的习性,而画中四头驴的腿部都采取了交叉的动态,打破了四头驴的横向平行线,使画面生动和谐。驴是黄胄笔下极有个性的题材,他的画作多是有人有驴,驴不仅是农民的帮手和伙伴,而且成了劳动人民精神和个性的特殊载体。如《引驴上山》,是黄胄在1962年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美援巴”艺术工作组赴四川省巴中县劳动访问时有感而发创作的。画面中,一位山民一手牵着毛驴,另一只手扬着长鞭,目光远望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