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批校大家有哪些?
毛宗岗(约1640~1711年后)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从它问世以来就被群众喜爱,但直到17世纪后期毛宗岗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进行批改以后,才使“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更明确地显现出来,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千百年来,兴废有数,而人心未死”(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的热烈反响,使《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小说。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对这一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他一反金圣叹评《水浒传》把“纲”“目”合而为一的做法,在每一回的回目中,将人物置于“目”里,从而突出了“以人物演故事”的历史演义特色。毛宗岗《三国志演义》(俗称《毛批三国志》)24卷,原刊本出版时间已难确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引用过此书,但未详书刊及版印情况。现见版本有乾隆刊本及道光乙巳年(1845)重刊本。全书55回为上栏,55回夹批为下栏,眉批及总批、引言则附在回前回后白文部分。批语共17073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7月曾将此批语汇辑成册,但未标明每一条批语的位置。
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序》是批点《三国演义》的纲领性文字,其中提出“七实三虚”说,认为《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借他一枝生花妙笔……而七分实事则仍是实事,中间亦未加入虚谎。所谓分际不差者在此。三虚中又寓七实,隐然不露者亦在此,而有无虚谎亦在此也”。《读三国志法》从如何读《三国演义》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七实三虚”说,认为“虽事出于文人手笔,亦不敢增损于史法之中”,是“七实三虚”说的具体演绎。“七实三虚”说是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小说的总结。他的《读三国志法》对《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艺术构思的层次和“褒刘贬曹、贬汉赞蜀”倾向都作了论述。
张南村(1638~1731)
清初文人,张奕贞,字季照,号南村,自号文木子。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官翰林典簿,后罢归,流寓金陵。他爱好戏曲,精通古乐府曲调,尤喜《牡丹亭》,尝“买舟西湖,教歌妓学唱曲”,并著有《张南村乐府》四卷。他一生嗜书,精于批点。1711年,他开始批点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传》,历经两年方告完成,合刻时命名为《南村草堂小说》。他把批语刊行于小说正文之下,采用今人所谓的“夹批”形式,共2764条。张南村批点《西游记》和《水浒传》时,正值金圣叹批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开始流行,但他仍坚持自己的批点,认为“才子书”是“伪作”,因此他在自己的批点本小说中仍采用“才子书”字样,意在表明自己的批评与“才子书”的“伪作”有别。他还在他的《小引》中对“才子书”本进行了驳斥。
在对《西游记》(61回本)和《水浒传》(100回本)进行批评的同一年代里,张南村和金人瑞是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典型代表,他俩的批评文字对后来的小说批评家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冯镇峦(生卒年不详)
字古台,号无未道人,河北南皮人。康熙年间举人。清代康熙时著名的《西游记》批评家。家藏有明代世德堂刻本100回《西游记》,他在为该书作注解过程中,先后3次修改了书前的序文,最后成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