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大多崇什么抑什么?
清代书法,大多崇碑抑帖,崇尚金石之趣,追求拙朴、生犷、雄肆之气。馆阁体日趋僵化,终于被近代书坛所摒弃,代之而起的是碑派书法的兴起。清代中期随着国势的渐衰。在书法领域,复古思想逐步抬头,特别是金石考证学的兴起,刺激了碑学的勃兴。从清初的傅山、朱耷到清中叶的金农、邓琰,直至清末的包世臣、张裕钊等人,都对碑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郑燮的“六分半书”,亦是碑派书法的特殊产物。
清代书法的“碑派”兴起后,虽曾一扫“帖学”柔弱板滞之风,出现了一时复兴的景象,但“碑派”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又渐成定式。加之“朴学”家的过分重视训话考据,使“碑派”书家陷入古文字偏旁考证和技法的“偏、怪、恶”之中。如清末民国年间所谓“海派”,又使书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整个清代近三百年间,篆书从清初王澍的精整流美到清末吴昌硕的雄肆古厚,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面貌;隶书从郑燮的“兰竹”趣味到伊秉绶的博大开张,代表了清代隶书的两大风格;楷书从颜体的兴盛到碑体书风的盛行,代表了清代楷书发展的两个时期;行草也经历了由王铎风行到傅山为首的“四宁四毋”风行,以及“扬州八怪”的“怪、破、丑”之风行,直到清末民初“海派”的偏怪之风行,由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清代书法尽管在发展中出现了不良的倾向,但从总体上说,还是有清一代的兴盛时期,无论碑派书家还是帖派书家,出现了不少名家大师,使三百年的书法依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书法篆刻在当时不仅受到文人们的普遍重视,而且得到皇室的青睐,所以有清一代的篆刻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清初的“娄东派”、“西冷八家”,中期的“邓派”以及后期“海派”,还有以潘祖荫为代表的“吴门派”和“黟山派”,百花齐放,风格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