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釉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酱釉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金代主要产地在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兼烧黑釉、三彩、绿釉等品种。黑釉器主要器型有罐、瓶之类,造型浑厚、古朴,瓶类多作瓜棱状,小口,束腹,长颈,圈足外撇,有些瓶的肩、颈部模印简单的线条纹、折枝莲纹等,有些釉不及底足,而露出浅黄褐色的胎体。釉质厚润均匀,光泽内含,呈色黑而微微偏红,黑色深沉,红色隐然内蕴,由于烧成时高温作用,往往使器物的底、腹部因釉汁垂流而形成黑色釉泪。宋代北方不少窑场都烧黑釉器,如河北的定窑、曲阳窑、井陉窑、榆次窑、介休窑,河南的钧窑、禹县窑、临汝窑、淇县窑、当阳峪窑、新安窑,山西的浑源窑,山东的淄博窑,陕西的耀州窑等。
酱釉器烧成有两种工艺:一是用酱黑釉一次烧成,二是先烧出黑釉,然后在外釉上涂一层薄的酱色釉再入窑,由于这层酱釉极薄,在烧成时会自然地与黑釉融化为一体,从而使黑色的釉呈酱色。这两种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