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瓷器最好?
真正的中国古陶瓷鉴定,是以陶瓷成型、装烧工艺和各个朝代胎、釉、造型、装饰、款识的变化规律为基础和前提,在实践中以器物残标检验实物,将残标信息与整体器物相结合,从而得出判定结论。具体古陶瓷鉴定有如下几大要点:
从胎质看,明以前胎质疏松,吸水率强,迎光透看,胎体呈哑白色,无耀眼白光,釉面柔润、肥亮、莹泽。明中期(嘉靖、隆庆、万历)瓷器,白胎中微带肉红色,青花肥厚,有铅泻的蓝斑、重晕和积釉现象,这些釉的特征是古陶瓷重要的鉴定依据。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朝)青花色泽明快艳丽(官窑发色较为凝重),釉面虽亮,但不够莹润,釉的流动性好,青花上无重晕及蓝斑出现,器里的釉面常出现波浪纹。清三代粉彩,釉极莹润,彩绘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又沉着,柔和悦目,给人雍荣华贵之感。色地中常有小开裂纹,用手抚之,有凹凸感,足沿较薄而宽,足根较深。
嘉庆、道光朝青花蓝中泛紫有发散感,胎体变轻,琢器分段接胎较明显。光绪朝青花用国产"珠明料"描绘,色调灰淡,不鲜艳,器里釉面较清三代呆板不活,且稀疏不均。
仿瓷有现代仿古瓷,光亮照人,清沏透澈,迎光侧视,洁白耀眼,如玻璃状,手感过润。解放初期的仿古瓷,青花色泽浅淡,釉面较光亮,且很均匀,如玻璃状,给人以光滑刺眼的感觉,仿粉彩器釉面极光亮。
从造型看,明以前造型厚重、古拙,线条柔和,清三代以前,琢器底足较浅,康熙朝以秀挺修长著称,雍正朝盘、碗口沿微撇,高足盘足比明代高,足窄而宽,高足碗足外撇,盘口外延较以前长。雍正、乾隆朝造型增多,趋向繁缛华丽,乾隆以后,造型逐渐显得笨拙。
仿瓷造型一般无古拙之感,胎体变轻。
从款字看,古瓷以明代宣德、成化,清代康熙、乾隆款最为精致,楷书秀逸,笔力苍劲有力,仿品笔画无力,呆板,青花淡。
总之,鉴定古陶瓷应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