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黑大碗值钱吗?

蔡鹏珺蔡鹏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宋代开始,就有很多著名的瓷窑烧制黑釉碗,如福建建窑、浙江的吉州窑、临汝的窑、陕西的耀州窑、江西的吉州窑、湖北的广水窑等等。特别是福建建阳的建窑,专门烧制黑釉盏,而其中著名的曜变天目与油滴盏更为稀有珍贵。但真正能让普通的黑釉瓷碗成为国宝的,还要数曾流行于北宋中晚期的酱釉瓷。

宋代酱釉瓷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瓷器,因色调类酱,故名。又因其颜色接近猪肝色,故亦称“猪肝色釉”,简称“肝紫釉”。这种釉色的瓷器在北宋中期烧制成功以后,曾一时风靡朝野。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评述酱釉瓷说:“紫定近乎黑,但色紫而莹沏可爱”,“比之青白定,颇不足尚;及见土脉金丝,色转可爱,亦各有妍态”。酱釉瓷的釉色有深有浅,从酱油色到褐紫色多种多样,釉汁大多非常腴润,釉面则常有冰裂状开片。酱釉瓷的造型也很多姿多彩,有盘、碟、碗、洗、瓶、罐、盆、钵、渣斗、炉、尊以及建筑构件等。宋徽宗赵佶也喜欢酱釉瓷,宫中用的比较多,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称其为“紫定”。

宋代北方烧制酱釉瓷的窑口主要有定窑、临汝窑、耀州窑、禹州窑、焦作当阳峪窑等。其中以定窑的水平最高,其次是临汝窑。而定窑的酱釉瓷在北宋时只在曲阳涧磁村烧制。《河北曲阳窑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文说,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的宋代地层和宋代堆积中,出土和拣选的大量残瓷中就有酱釉瓷,器类有碗、盘、碟、瓶等。“其中折沿盘为定窑酱釉的独有品种,烧成后,酱釉色泽纯正莹亮,紫中藏黑;口沿由于薄釉,呈露白或黄褐色。”1969年在陕西临潼县的北宋末年金国初期墓中就曾出土过定窑酱釉碗和酱釉折沿盘。这些酱釉瓷在造型上十分优美,有薄如纸的洗口碗、敞口菊瓣盘和唇口折沿盘等。特别是唇口折沿盘,是定窑的典型器,是宋徽宗赵佶极力推崇的紫定,极为珍贵。定窑酱釉瓷制作精良,胎体洁白、细薄坚致,釉色光亮,器形规整,纹饰精美,品种繁多。所以宋徽宗赵佶曾专门使用定窑烧制了大量的酱釉瓷器,在宫中和御宴上广泛使用。这在周辉的《清波杂志》以及其他一些宋人的笔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定窑酱釉瓷当时被金人掠去无数,在北京、山西、河南等地的金人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定窑酱釉瓷出土。因此明清以来,定窑已佚,人们都误以为北方金人墓葬中出的大量酱釉瓷都是定窑出产的。清刘子芬《竹园陶说》中就说:“紫定色酱,多有诗文、人兽等样镌于器里,外周以回纹。金人墓内恒多见之,不知宋时烧此之窑在何处也。”直到20世纪初河南新安发现了水寨大庙的北宋御宴瓷窖藏,才让人们知道定窑酱釉瓷早在北宋末年就被大量使用了。

定窑在烧制酱釉瓷时,曾经发生过一件怪事,《老学庵笔记》中说是“其色尤可爱,然不多得,间有一二折足处,其色尤奇绝可爱”,“折足处”即“缺囗处”,釉汁因器口折足处漏出,故流到这里便形成了一圈宝石红色,更显得“尤奇绝可爱”。周辉的《清波杂志》中则明确说是“今折足多红晕,色尤莹泽可爱”。可见定窑酱釉瓷在“折足处”会出现一圈像红宝石一样莹泽可爱的地方,难怪宋徽宗赵佶也“尤喜用之”,把它看作定窑酱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