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顺治瓷器做工?
这当然也是一大原因,顺治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虽然在早期仍受明清战争的影响,但中晚期随着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制瓷业也不例外。由于康熙初年,官窑曾一度停烧(康熙十九年才在景德镇设立官窑御器厂),因此顺治时期官窑瓷器的烧造应是承袭晚明制度,其制成品应为贡器。
虽然传世品中,部分可看出晚明万历、崇祯年间的烧制风格,但大多与清康熙早期器物特征相近,甚至部分器物的造型及装饰,对后来的陶瓷制品有着重要的影响。顺治瓷器中,其精致品亦可与永宣时期相媲美。从器物制作来看,顺治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顺治朝的青花瓷有晚明时期遗风,尤以崇祯风格最突出。大件器物制作规整,厚薄均匀,其精细品胎质洁白坚密,釉汁纯净肥厚,莹润光亮,俗称“青花五彩”,传世不多;粗制大件器物胎体厚重,釉汁泛青,釉面有细碎开片。小件器物制作精巧,胎体较轻薄。
2、从顺治青花的胎质、釉质、青料来看,器物青花发色有的清新艳丽,浓重深翠,色泽沉入胎骨,有的则淡描勾勒,清晰明快,具有永宣青花风格,这是由于采用了仿永宣青花的“苏麻离青”进口料绘制所致。也有青花线条稍见晕散、蓝中带黑,色泽浓艳,呈典型的康熙青花特征。釉里红器物色泽暗沉,呈色浓淡不一。
3、在器物装饰上,顺治青花图案清晰简练,笔法流畅,绘画风格多为双线勾勒填色方法,其留白处常有小毛刺或小毛点,尤其是瓶、罐一类器物,多接痕。由于受到崇祯时期风格的影响,在青花绘制上,有些器物的图案只勾线而不填色,形成“线画”式青花,颇具特色。
器物装饰有缠枝莲、折枝花果、鱼藻、人物、松、竹、梅等,纹饰疏朗,比例适当,清晰规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龙纹有五爪和四爪,且四爪极为常见,这是顺治时期龙纹的显著特点。
4、顺治青花器的圈足一般均较浅,多为二层台式,其内墙多垂直且较薄,外墙斜度较缓。足底多为平切,少数为内收呈“泥鳅背”形状。露胎处可见密集的褐红色“护胎釉”,胎体洁白坚密,偶有杂质。常见器足为方槽式,这是由于用宽刀切削后与明末不同。
5、顺治青花民窑器的款书较多,年款有“大清顺治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也有“顺治年制”四字楷书款,书于器物外底。常见为“××美玉”、“××珍藏”篆书、楷书款。
“玉堂佳器”。此外,“玉堂佳器”款在顺治、康熙时期最为流行,此款可能是民窑瓷器制作作坊的专用款。此外还有一些堂名款以及花押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