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书法多字对联?

巩育博巩育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章草》从汉代隶书演变而来,始于汉初西汉的曹嘉、东晋的索靖和张芝,盛行于西晋,至南朝而衰息。因其具有章法和草书两种特征而得名,后世称“草隶”或“隶草”(今人又称章草为“相草”) 。东汉时,王莽所写的《元后传》简牍和蔡邕创作的《熹平石经》,是现存最早的章草作品。

章草的书写特点是以隶书的笔法写草书,点画带隶意,字法简省,上承秦汉简帛书,下开今草之先河;结体纵势斜收,左右上下顾盼呼应,气势连贯,章法则比较明显,故有章草之称。在章草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一种新字体,即今草。相传为魏晋时期的魏钟繇所创。它把章草中简化了的字体又变恢复了本貌,笔势也更为流动,因此比章草更具艺术感染力。

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等人的草书都继承了这一风格,以后又有怀素、张旭等发展,形成狂草。章草是隶书中一种特殊的分支,在书写技法上有它独特的风格。我们通常所说的“汉隶”是指“汉碑篆”(即隶书)而言,但人们常说的“汉隶八家”中的“草隶”却泛指包括章草在内的各种草书。可见所谓“章草”是从广义上来说的,并非仅指某种特定的草书形式。

由于章草对后来草书的影响深远,特别是被今草所继承,所以我们在学习章草的过程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及古帖资料,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其风格特征和书写要领及其规律。这些内容包括:关于什么是章草?它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以及与其他书体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下面以清代书法家杨沂孙所刻的章草《千字文》为例进行赏析。该碑为青石质,共109字,高73.1厘米,宽54.2重米,现存江苏苏州太湖灵岩山风景区。全篇笔画方折劲挺,结体舒展紧凑,字形大小变化自如,字字独立不连属,给人以古朴苍茫之感,充分显现了作者精湛的篆刻技艺水平。此作虽然只有区区一百余字,却能将其用笔结字的精妙之处表现得恰如其分,足见作者的功力和匠心独运。 一、基本笔划的处理。

1、藏头护尾。

如第二字“云”最后一笔“横钩”入笔左按,出锋上挑;第三五二七四字皆末笔竖弯钩右上出锋,第七四九二字皆是末笔长点收束全字。这种写法既体现出了“章草"的草法特征——“合字之形”,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隶书“藏头护尾"的笔意。 二、部首结构的安排处理得当巧妙自然。

在章草作品中,很多字在部首的处理上都存在较大的空间,这是创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决定的。因为章草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用而非欣赏,所以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都比较随意——要么就照搬原稿,要么就是直接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去做。例如本拓刻中第一行第二个"雨"字中的两短撇分别写得较长且粗细不一(此处略去一笔以示区分),这样就能很好地体现出其个性特色;第五六行两个"木"字左边那一竖写成弧状并与下一横相连成"弓"形结构,第七二行第一个"日"字中间一点未点破而是以竖点替代,使整个字显得十分灵动活泼生动有趣…… 三、用笔灵活多变。

章草的基本笔画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点画,另一类则是撇捺提折等。这些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可以随意使用,而不必像隶书那样必须一一对应才行;此外还有"波磔"等特殊手法,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书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总之它是隶书向今草过渡阶段上的一个中间环节,有着自己鲜明的风格特点。如在第八七三行第四个字“口"中,作者采用了"蚕头燕尾”的笔法书写,将捺笔写成带有一定波拂的长弧线,再折回上端收束整个字。

本文通过对前人有关论著的阅读研究以及对大量实物资料的仔细观察分析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 一:章草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当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场合当中;到了宋代以后就开始出现一些专门记载章草内容的书籍。二:明代是章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此时留下了自己的著作和作品。三:清代是章草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书法家,并且他们所留下来的传世之作更是数不胜数! 四、章法处理自然得体疏密有致。

纵观全文,整篇布局讲究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及个性魅力:每行字数不等,错落参差,避免了单调乏味之感;每列长短有序排列整齐,又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均衡之美感……总之,这是一件值得仔细品味和研究探讨的好作品! 五、结语。

章草是我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它不仅在书法艺术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我国后来的草书发展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地学习研究和学习借鉴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书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优质答主

这个,我可能知道点。 我是西安人,对陕西的书法家很有感情。王有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碑,你百度一下),他的字风格多变,而且他的隶书和行草书都是很好看的,他的行草写得非常漂亮! 还有另外的著名书法大家,比如孙其峰、钟明善等等这些人的作品我都觉得都非常不错啊 。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