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在明朝传入中国的对吗?

吴婉姝吴婉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您说的“翡翠”,应该是“非翠”。明代人把目前我们所说的“翡翠”,都称为“非翠”或“翡色”。 因为目前我们所说的“翡翠”,主要指产于南美的绿色软玉(钠辉石)。这种玉石最早输入我国的时间,据考证是在明末清初,到乾隆年间大量输入,所以当时是“非翠”,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翡翠”。 而以前我国的传统珠宝玉石中,是有“翡”和“翠”两个品种的。

《尔雅》中有“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翡”是指红色的鸟,而“翠”指的是绿色的鸟。这跟现今的“绯”和“翠”读音一样,但不是同一个字。这两种鸟,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已经有了“翡”和“翠”的概念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现在的“菲”(fei)字定为“翡”字的异体字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古人把一种红色的宝石称为“翡”,而这种宝石的英文名为“pearl sherry(珠母酒)”,音译过来就是“霏雪”(pearlsherry).可见“霏雪”就是古代“翡”的意思。 而这种宝石的原产地在印度,古书称之为“步摇”…没错,就是那种女子发型上装饰用的“步摇”。

这种珠子传自印度,最早出现在隋炀帝的宫中,唐朝时广泛流行起来。所以,虽然这种红色宝石在我国古代称为“菲”,但是“菲”字在古代表示的是一种白色带黄色的玉石,而不是真正的红色宝石。于是古人想出了一个替代法:用“翠”字来代替“翡”,不过这个“翠”并不是现在使用的“翠”,而是一个形声字。这种替代的办法一直使用至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