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老藏刀价值?

湛盟凯湛盟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现在市场上很多号称“安多”的刀具,其实跟安多没关系。有些甚至连藏族文化元素都没加进去,就是纯粹仿制的唐刀造型。 这种刀最早出现在明代文献中,叫作“番刀”。因为当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是“蛮子”或“番人”。明朝将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提到了这种刀: “番刀长五尺余,宽可二寸许,厚薄均甚利落…… 刀法有二十一势……” 根据描述,这应该是一种步兵用刀,与马战无关(长五六尺,宽二寸许)。而且从明代开始就一直流行到清代,所以不是专门为满清打造的(顺治年间编撰的《武备志》里也有记载)。

到了近代,这种步兵用刀又传到了蒙古草原上。而蒙古的骑兵主要是拿骑枪和刀(割刀)的。但到了民国时期,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有人开始玩双刃刀了——比如我们常见的“大马士革刀”,或者更现代一点,《刺陵》里面古天乐拿的那把刀。这种双刃刀其实和明代的番刀是一个路数出来的。只不过更精致好看了一点。

那为什么要做这种改良呢?我猜测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作战方式转变的需要。原来明末的兵争主要是步战,所以需要一种长兵器。而清末民初的兵争主要为马战(冷兵器的马术基本失传了,不过大家可以参阅一下苏联红军的《骑兵战斗条令》),所以骑兵用的割刀就成了主流。当然,马战也不完全就是重甲武士的天下,冷兵器时代最后的巅峰——塔兰托战役就证明,轻装奔袭的意大利骑兵遇到同样轻装的英勃联军也是被吊打的命。。。 所以双刃刀其实是在轻装步兵和重甲骑兵这两大兵种的竞争中产生的武器。

2、民族文化的传播。晚清民初是中国对外交流最频繁的时节之一,各种西方兵器和战术大量传入中国的同时,国外的诸多民族文化遗产也在此时涌入(详见蒋辉章著《西学东渐记》)。双刃刀这种兵器,虽然本身是中国古兵器,但在西方剑术(刺)和日式刀法(砍)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适合快速突击的用意。

3、工业化生产的需要。随着晚清政府对军工企业控制的加强,武器制造也开始向工厂化生产方式转型。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是武器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却丢失了过去那种军队自备兵工的自主权(这个后来成了八路军和其他农村游击队的优势,他们自己磨钢铁造枪支)。双刃刀这种传统制式已经被工艺成熟化和标准化了,自然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符合当时的工业化需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